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pptx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ppt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常见误区一: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理解观点有偏差;?通法通则

1.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为下一步的迁移运用做准备。

2.深入而细致地理解文外材料的具体内容。

3.找出文内观点与文外材料的联系,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按要求规范作答。;?典例演练

例1(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原诗见“精研考情学情”),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来答题: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尾联”“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理解”可知,本题考查文内观点迁移运用的能力,应抓住关键词句进行重点分析。;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已失去根基”给2分,“树头枝底的花”“生机活力”给1分。

(2)答出“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给1分;答出“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给2分。;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花,虽然美丽,但已失去根基,只有树头枝底的花朵才能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活力。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要认真阅读经典,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常见误区二:文外观点印证,分析诗句不到位;?通法通则

1.首先明确文外观点的含义,找出作答的指向。

2.速读诗歌,圈画出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关键性诗句,明确诗歌的内容和观点。

3.锁定文外观点与诗歌内容的联系,用文内诗句进行分析。作答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典例演练

例2(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结构导图]

下面是本诗的脉络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

;我来答题: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思维进阶]

第一步:读题——确定答题切入点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句“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何得到印证的”“简要分析”可知,本诗歌考查文外观点印证的能力。应结合文本内容从多角度印证分析。;第二步:读文——构建答题思维链;印证

分析;第三步:表达——落实答题采分点

(1)答出诗人的心态,即“心境澄清”,给1分;结合诗句进行具体分析,给2分。

(2)答出诗人心态与景物的关联,即“心境投射出仙境”,给1分;结合诗句分析二者的关联,给2分。;尝试写满分答案:

[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点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诗意疏通]

卧枕船舷,归家途中思绪逐渐清晰,举目四望,怕不是进到了蓬瀛仙境。桥横水面,花木映水,已是满眼秋色,寺庙背倚云峰,正值傍晚雨后初晴。翠鸟扑打湿羽飞走,像是见到人后回避,红荷芬芳香气缭绕,好似以此热情相迎。依稀渐渐靠近隐居的茅草屋,林萝间能隐隐听到鸡犬之声。;当堂巩固:;【注】①南康军:宋行政区划名称,今江西境内。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大都,途经南康军作此词。②和苏韵: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韵脚。③汗漫:宽阔无边的水面,这里指长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从庐山起笔,气势磅礴,“凄凉处”在辽阔的意境中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B.本词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谋篇布局类似。

C.词人以“孤舟”自喻,嗟叹自己身处国家倾覆之际,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

D.词人曾途经此地,如今又再路过,可是今昔之间,人事已换,年华空老,不胜感慨。;C[C项,“流露出被俘后前景幻灭的绝望”错。从“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可知,词人尚存一线重振旗鼓的希望。];(2)有人曾评文天祥《酹江月》:其于兴衰,未尝不耿耿也。请结合本词具体词句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答案]①词人对国土的沦丧耿耿于怀。“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山河依旧,人事已换,流露出词人对故国倾覆的悲叹;“风急波翻雪”,词人用翻涌的波涛,暗喻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寄寓词人对国运的深切担忧;“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描写途中月夜见闻。描写元兵的号角声响彻夜空的情景,表现出词人眼见大好河山沦为外族统治的悲痛之情。

文档评论(0)

187****18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2月1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