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妇女装束的演变-对一尊北宋素胎贵妇坐俑装扮的浅析.docxVIP

中国古代妇女装束的演变-对一尊北宋素胎贵妇坐俑装扮的浅析.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

中国古代妇女装束的演变

对一尊北宋素胎贵妇坐俑装扮的浅析

?

?

?

?

?

??

?

?

?

江西赖金明

江西省博物馆珍藏有一尊北宋素胎贵妇坐俑,高25.4厘米,1970年出土于景德镇市郊洋湖大队。女俑拢袖端坐,面带微笑,大耳,耳上有穿孔,可垂耳坠,柳眉,凤眼,高鼻,小嘴。梳同心髻,髻扎宽带,后下插梳。内着短襦,下穿百褶裙,外穿宽袖大衫,衫上印三瓣朵花。一条窄长的披帛缠绕双臂,至胸前层叠下垂及地,披帛刻划毯文菱花,下端饰双圈和斜线。.足穿小头履。一副贵妇人模样。其形体塑造准确,刻画细致入微。瓷质素胎,胎质坚致,模印雕刻而成。本文从素胎贵妇坐俑的耳孔、发髻与插梳、披帛、百褶裙、三寸金莲之弓鞋等装饰方面做下浅析。

一、耳孔

素胎贵妇坐俑耳上有穿孔,可垂耳坠,反映了当时的风尚。穿耳的习俗,最迟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形成。然而,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一书中说“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其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那个时候的女子的穿耳之举,是处于被迫的地位。穿耳之习俗秦汉时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采用,并演变为一种耳饰。在那时,皇后嫔妃,甚至连一般的贵妇都用不着受穿耳之苦,她们在戴耳饰时,并不需要在耳上穿孔,只要将耳饰系缚在发簪之首,插簪于髻即可。六朝及隋唐时期的妇女,穿耳的风习不流行,可能与当时思想开放,不甘受旧的礼教约束有关。但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抬头,要求妇女三从四德,有很多的清规戒律,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一般的妇女,甚至连贵妇、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此素胎贵妇坐俑耳上有穿孔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风尚一直流传至今,但意义却变成了美丽与时尚的化身。

二、发髻与插梳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奢靡之风盛行,反映在妇女的发式上则表现为大都会的妇女特别喜爱梳高髻。宋代妇女的发髻样式,比较典型的有朝天髻、同心髻及流苏髻等。素胎贵妇坐俑的发髻即为同心髻,同心髻的特点是将头发束在项部,然后编成一个圆髻。

古人用以整理头发的用具,可分为两种一种叫“梳”,另一种叫“篦”。梳齿粗而稀,篦齿细而密。齿的疏密,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一般在梳理头发时用梳,清除发垢则用篦。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用品,为了保持发髻的整洁,需要时加以梳理。男子所用的梳篦,通常衬在巾帽之下。至于妇女,对梳理鬓发更为重视,平时无故梳不离身,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插梳的风气。

梳篦由梳发用具演变成妇女的妆饰物品,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早在4000年前,中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经有插梳的习惯,成为后世插梳习俗的滥觞。

篦的产生比梳子要晚,现存最早的发篦,是山西长治分水岭古墓出土的用竹片制成的发篦,墓主人是一位女性,入葬年代在春秋晚期。而梳子的出现,可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的梳子形制,大多还十分简单,一般多以兽骨为之,在兽骨的一端,锉几个尖角,就作为梳齿。在梳子尚未发明以前,人们梳理头发,靠的都是手指,也许是受手指启发,最初的梳子样式,也大多[]做成五齿。这个时期的梳子,除了骨梳之外,还有石梳、玉梳和象牙梳等。

魏晋以后,妇女插梳的现象逐渐增多,至唐代大兴。从文献记载来看,唐代妇女不仅喜欢插梳,同时还喜欢插篦。梳篦的制作十分讲究,所用的材料也非常丰富:有金的,有银的,有玉的,有象牙的,有犀角的等等。中唐以后,插梳方法更为特别,这个时期的妇女,大多喜欢插两把大梳,梳子齿端上下相对,已接近宋代“冠梳”的样式。此外,还有在发髻上插满各式小梳的。

宋代妇女崇尚插梳,几平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尤以青年妇女为常见。这件素胎贵妇坐俑,头上梳同心髻,髻上扎一条宽阔的发带,带下即横插着一把大梳。这种大梳在民间又叫“蓬沓”,是一种大型的银制櫛尺,即梳子,宋代妇女喜欢插在发际以为装饰。以梳篦插首的风气,在明清妇女中依然存在。

三、披帛

披帛是古代妇女披搭在肩背、缠绕于双臂的长条帛巾。出现于秦汉,多用于嫔妃、歌姬和舞女。唐开元以后传至民间,遂演变为广大妇女的常用服饰。“披帛”之名出现得较晚,大约在晚唐以后。在此以前,则称其为“领巾”,又称“帔子”,省称“帔”。晚唐以后,妇女所披的帛巾,被叫做“披帛”。从出土或传世的形象资料来看,唐代妇女所披的帛巾,大体有两种形制:一种布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披风。另一种帛巾布幅较此为窄,但长度有所增加,妇女平时披此,多将其缠绕于双臂,走起路来,身后似拖着两条飘带。一直到北宋时期,妇女的披帛仍采用此式,素胎贵妇坐俑身上的披帛,就具有这一特征。宋代以后,在披帛的基础上出现一种新型服饰,叫“霞帔”。其形制与披帛类似,下端用金玉制成的坠子固定,不像披帛那样随风飘曳。宋代妇女使用霞帔,必须具备一定身份,霞帔已成了妇女昭明

文档评论(0)

16223f873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文档,就是专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