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内常见十四个文言文虚词梳理.pdf

初中语文课内常见十四个文言文虚词梳理.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部编版初中语文课内常见十四个文言文虚词梳理

、之

“”

(一)之作代词

l.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它

(I)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代人,作宾语,代指陈元方。)

(2)左右采之。(《关睢》代物,指荐菜。)

(3)。。)

学而时习之(《论语》,代指学过的知识

(4)闻之于宋君。(《穿井得一人》,代指这件事。)

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样的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指示代词,此,这)

(二)“之”作动词用,作谓语。去、往、到。例如:

(I)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4)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分析以上例”“””

,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

词,如例句中的“南每”“广陵”“蜀州”“女家”“细柳";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

“盂浩然”“杜少府”。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

1.”之”作结构助词,译为"的”。例如:

(I)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关睢》)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4)弃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弃人!(《唐睢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州”“狱”“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

,之

毛")时””"的“。

,之作结构助词,译为

2.”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例如:

(I)虽我之死,有子存鬻!(《愚公移山》)

(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弃助)〉)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

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

”“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例如:

(I)久之,目似叹,意暇甚。(《狼》)

(2)公将鼓之。(《曹判论战》)

““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4.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例如:

何陋之有?(《陋室铭》)

5.定语后置的标志,译为“的"。例如:

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

二、而

“”“”“““”

(一)表顺承,可译为然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8709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一线教育教研15年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