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安一中2024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2021年“考古中国”报道,考古人员在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 700年至 4 500年的大规模古稻田遗存,其既有凸起田埂组成“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又有河道、水渠和灌排水口组成的灌溉系统。这些发现可佐证,此时期(???????) A. 浙江地区最早培植出了水稻 B. 文字创造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C. 社会活动已呈现较强组织力 D.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大规模古稻田”“路网”“灌溉系统”可知,这些农田作业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来完成,这说明当时社会活动已呈现出较强的组织力,C项正确;“大规模古稻田”说明当时水稻种植已形成规模,但材料没有其他地区水稻种植早晚的比较,不能说明最早培植出了水稻,排除A项;“井”字形结构的路网只能说明当时稻田的形状,不能说明产生了文字创造,更不能说明文字创造进入成熟阶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地区文明,不能说明多元一体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 2. 西周晚期师?簋铭文记载,周王派师?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同时期的晋侯苏编钟铭文也记载,周王命令晋侯苏协同自己亲征,参加对东方“夙夷”的作战,晋侯苏因战功多次受赏。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 王室权威尚未受到冲击 B. 客观推动华夏认同的形成 C. 铭文记载反映历史全貌 D. 诸侯的权力义务实现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派师?率领齐师和其他武装平息东国淮夷的叛乱并顺利班师”和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周王室同少数民族的作战,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华夏的认同,B正确;西周晚期王室衰微,A排除;铭文记载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全貌,C排除;材料未涉及未涉及诸侯的权利和义务,D排除。故选B。 3. 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 ) A. 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B. 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 具有以民为本治国理念 D. 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德经》强调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天下,由近及远地悟道和积累德行,表明道家学说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坚持个性,排除A项;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于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非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 4. 2019年以来,云南河泊所遗址先后出土了大量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时期的封泥(信件的封缄),如“滇国相印”“益州太守章”“建伶(县名)令印”“同劳(县名)丞印”等。这主要表明当时( ) A. 郡国并行制影响扩大 B. 边疆治理具有政治智慧 C. 国家统一的进程加快 D. 推恩令实施具有策略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当时西南地区存在“滇王”治理和郡守长官治理两套政治体系;且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代表着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表明了当时地区治理中重视文书制度,这些都体现了统治者在边疆治理过程中的政治智慧,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汉初影响较大,随着文帝、景帝及武帝等统治者对其调整,郡国并行制在西汉中晚期后影响力逐渐减弱,排除A项;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两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排除C项;“推恩令”主要实施于汉武帝时期,且材料中的“滇国”与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 据如表推知,光武帝的度田措施旨在( ) 东汉光武帝度田(丈量土地)的相关记载 内容 文献 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又考实二千石长吏阿枉不平者。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垦田),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 《后汉书·刘隆传》 十六年……天下刺史、太守以垦田不实下狱死者十余人,于南郡太守刘隆亦系狱,上以隆功臣也,免为庶人。 《后汉纪》卷七《光武皇帝纪》 A. 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 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增加政府赋税收入 D. 重构封建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目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i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