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资料从资治通鉴唐纪看司马光的经济思想.docx

财务管理资料从资治通鉴唐纪看司马光的经济思想.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编号: 时间:2023年x月x日 财务管理资料大全 页码:第 PAGE 1页 共 NUMPAGES 1页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从《资治通鉴·唐纪》看司马光的经济思想 张洁  张剑光 合适的内容提要:《资治通鉴·唐纪》中以记录军事、政治为重点,经济的合适的内容相对较少。在这些经济材料中,司马光着重记述了唐安史之乱后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从中反映出司马光劝谏帝王施行轻徭薄赋、恤民爱民的治国方略。司马光格外重视人口,认为这是国家征收租赋、摊派徭役的重要依据。他反对货币私铸,反对轻易对货币制度进行变革。《通鉴》的取材与司马光的经济意识具有紧密的关系。 关键词:《资治通鉴》 司马光 赋税 人口 货币 作者简介:张洁(1980-),女,河南洛阳人,历史学硕士,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教师。      张剑光(1964-),男,上海嘉定人,历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因激烈反对王安石新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政治上的失意,使司马光能以全副精力放在潜心修撰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上。这部被后世史家誉为“史学绝作”的史书,是一部极有史学价值的经典著作,同时书中也体现出了司马光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他将自己当代政治、经济上的一些看法融进了这部史学巨著中。 “国之大事,在戎在祀”,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大部分笔墨都花在了军事、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着力描写朝廷政争、君主活动、国力和军力,而对于经济部分则惜墨如金,其《唐纪》部分也不例外。这说明司马光认为统治一个国家的基础主要在军事、政治、礼仪、边疆等方面,其次才是经济。就《通鉴》经济部分较少编入的原因来看,可能在司马光的眼里经济不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应该要直接抓的,而是有关部门和大臣的事情,但这些并不说明司马光不重视经济。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不多的关于经济的记载中,主要涉及赋税、田制、徭役、人口、货币、漕运、仓储等方面合适的内容,虽然不够完整相关系统,但也足以反映司马光对经济相关问题的看法。他重点记述了唐安史之乱后经济的调整和恢复,从中深刻地反映出一代政治家司马光劝谏帝王施行轻徭薄赋、恤民爱民的治国方略。 一、 在《通鉴·唐纪》经济部分中,关于赋税的记载是最多的。在时间跨度上,从唐初建立均田、租庸调制到中期出现相关问题,中后期出台两税法以及纷繁的杂税,《通鉴》均有记载。在合适的内容上,除租庸调外,重点记载了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各种杂税,榷酒、榷盐、借商等财政措施。但是无论是哪一项政策,《通鉴》都没有完整的关于其变革或实施的记录。 《通鉴》卷187载武德二年二月“初定租、庸、调法,每丁租二石,绢二匹,绵三两,自兹以外,不得横有调敛。”这是《通鉴·唐纪》有关经济的最早记录。查《唐会要》等史籍,武德二年唐政府确有新的租调法颁布,但合适的内容似并未涉及“庸”,此条记载尚有疑义,我们也有不同看法参见张剑光:《标点本<资治通鉴>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继而《通鉴》卷190又载武德七年四月:“初定均田租、庸、调法。”此条有关租、庸、调,定民资产,造户籍等相关合适的内容 参见张剑光:《标点本<资治通鉴>校读札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 对均田及租庸调制这一唐初非常重要的经济制度做如此简单的记载,正反映了司马光在整部《通鉴·唐纪》中对经济部分的处理原则:作为政治、军事之辅助角色而有所涉及,但只是描绘一下基本制度的建立,而对这一制度本身进展他并不想过多地描述。推测他的意图,一个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秩序是要建立妥当的,这样才能用刚纪来治理国家。唐初这两条关于均田租庸调制度创立的记载正说明了司马光也认识到在国家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之即,经济制度建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鉴》卷191关于武德八年九月统一度量衡的记载:“癸卯,初令太府检校诸州权量。”亦可为佐证。但对基本制度建立后,还在想着要去完善这种制度,目的是为了这种征收更多的赋税,司马光就大不以为然,因而在《通典》之类的史书上大讲特讲的玄宗年间的经济制度的变化,在这里他就很少谈到,他才不会提醒皇帝去不断地修改赋税制度以征收更多的财富。至于开元二十五年的田令,他更不会涉及到了,即使连轻描淡写的叙述一句也没有。 安史之乱后,唐政府适时做出赋税政策的调整,即颁诏施行两税法。对于为何要施行两税,《通鉴》卷226在建中元年初令行两税的记载之后,有极难得的大段论述认为:“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

文档评论(0)

177****96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