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2023上海长宁区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长宁区2022 学年九年级语文学科阶段性质量调研试卷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4 大题,20 小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 分) (一)默写与运用(13 分) 1.南朝四百八十寺, 2. 。 (杜牧《江南春》)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二章) 。 (李白《渡荆门送别》) 3.山随平野尽, 4.中秋之夜,小新特别想念远在异地支教的妈妈,他借用苏轼所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 ”一句向妈妈表达了想念和祝福。 ,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第 5-9 题(22 分)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① (仲淹)服除 ,至京师,上宰相书,言朝政得失及民间利病,凡万馀言,王曾见而伟之。时晏 殊亦在京师,荐一人为馆职,曾谓殊曰:“公知范仲淹,舍不荐,而荐斯人乎?已为公置不行,宜 . 更荐仲淹也。”殊从之,遂除馆职。顷之,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 . 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 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涑水记闻》,有删改) 注释:①服除:指服丧期满。②王曾:北宋名相、诗人。③立仗:设立仪仗。④章献太后:即 章献明肃太后。仁宗即位,曾垂帘听政。⑤明公:此处是对晏殊的尊称。 5.【甲】文节选自范仲淹所写的?? (篇名)。(2 分)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4 分) (1)舍不荐 舍( ) (2)殊从之 从( ) . . 7.解释【甲】文中的画线句。(3 分) 微斯人,吾谁与归? 8.【甲】文中范仲淹提出了“ , ”的政治 抱负。这一政治抱负在【乙】文中的具体表现是 九年级语文试卷共 6 页 第 1 页 (1) ;宁肯得罪权贵,也要上书直言,不献媚 。(8 于章献太后;(2) 分) 9.【乙】文中晏殊“大惧”“怒责之”这些表现背后的想法是否符合【甲】文所阐述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仁人”情怀?请作简析。(5 分) 二、现代文(35 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0-12 题(16 分) 警惕语言的陷阱 徐默凡 ①对于有很大概率终生和语言文字打交道的人来说,对语言之美、文学之魅是充满了向往的, 但我却要说一说语言的三个陷阱:“强行分类”“隔膜体验”和“以形害意”。 ②比如我问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就要想出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热情、敏感、聪明或者大大 咧咧等等。与此同时你就对自己进行了分类,“你”成了一个符号化的人物,与他人迥然不同的细 微之处就会被这个语词抹杀。存在是混沌一体的,语言却是一个个的孤立符号,于是语言就必须把 描述对象逐一分割。 ③ 语言的这种范畴化作用能使世界结构化、条理化, 也让使用者踏入强行分 类的陷阱:我们会忽视世事的纷纭之处,过滤生活的细碎感动,被语言概念绑架,变成一个粗线条 的人。最近的流行语中,有一个“内卷”,有一个“躺平”,我经常被问到是应该内卷还是躺平, 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已经陷入“强行分类”的陷阱了。人生的应对之策是多样的,情绪也是复杂 多变的,为什么要用“内卷”或者“躺平”来贴标签呢?其实一旦用语言表述,再怎么复杂也已经 把自己限定了,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回到事物的复杂性之中,一事一议。 ④又如你到某地之前,恐怕已经在网上做了详细攻略,掌握了很多描述该地区景点的精致词句。 这些词句能帮你打卡、拍照、发朋友圈,但无疑也会把你幽微的切身感受隔绝在外。所有的语言都 是陈词滥调,因为语言是一种公共媒介,依靠约定俗成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而约定俗成的东西只 能是一个公约数,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现代资讯的发达,使我们普遍早熟,在语言文字里经历 了无数的人生,但这种公约数的理解和个性化的经验毕竟是有区别的。 ⑤当然,并不是要绝圣弃智,返璞归真,而是提醒大家,不要被语言符号的公共意义遮蔽,要 警惕知识的骄傲,要有突破语言的障眼法回归生命体验的能力。 ⑥再如我问你理想是什么?你或许会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追寻生命中的诗与远方”等 等,漂亮是很漂亮的,而且正能量爆棚,但实际品味,都是一些语义磨损的空洞形式,没有什么实 际价值。这种文风在各种场域都很流行:中学作文中的华丽辞藻,滥情渲染;论文写作中的故弄玄 虚,佶屈聱牙……都是以形害意的表现。 ⑦语言有其形式和内容,形式上的音韵、词藻、结构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从而构建语言艺术品, 唐诗宋词元曲,都将这个语言的审美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七彩云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致力打造优质资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