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doc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PAGE 9 PAGE 0 四年级科学上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声音 1.听听声音 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起始课,本课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引导学生开始关注声音。 活动1:倾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描述,初步辨别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的不同。 在活动1中,首先播放了鸟叫声,发现孩子们能够轻松辨别出“我听到的声音”、“声音由( )发出的”,在描述“声音的特点”时,用的词汇非常丰富,比如“柔和”、“清脆悦耳”、“震耳欲聋”等,虽然词汇量丰富,在使用时不是太恰当,老师及时做了纠正,再播放其他声音的时候学生描述就更规范了。 活动2:对听到的声音进行简单的科学分类。 在活动2中,孩子们用了两种方法分类: 一种是根据声音强弱分类,把听到的机器轰鸣声归类到“强”,把流水声归类到“弱”。 另一种是根据声音来源分: ①把鸟叫声、鸡叫声、猫叫声归类为“家禽声”,后纠正鸟和猫不是家禽,但都属于动物,所以这类声音来源为“动物的叫声”。 ②把流水声、风声归类为“野外的声音”,即“自然界的声音”。 ③把人类使用工具发出的声音、生成建设发出的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声音称为“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最后为了帮助学生识别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中的音符,并分辨它们的高低顺序,使抽象的音高关系变得直观、形象,我们分别向音乐老师王珊珊和赵安迪请教并使用了音乐课中常用的"柯达伊"手势,用直观的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 2.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本课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聚焦板块围绕“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在这个环节,我听到有很多学生提到“说话时声带会振动”,因此我把拓展板块的知识讲解和聚焦板块结合在了一起。 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 这个活动通过拉伸、弹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但是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橡皮筋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而且大多数小组把注意力放在橡皮筋是否发出声音,没有仔细观察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 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 这个活动可以提示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对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行观察,让学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观察发声物体的状态上。比如用手触摸音叉,在鼓面洒上细沙或者放一些碎纸屑等方法。但在巡视时我发现,触摸音叉时,部分小组操作不当,会直接抓住音叉,音叉立刻停止振动。抓住这个机会,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3.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几个平行班我采用了两种授课顺序,第一种按教科书顺序,分别验证声音能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最后拓展玩“土电话”。 第二种用“玩土电话”导入,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从“话筒”传到“听筒”的,学生自然想到棉线。首先验证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再验证声音能在空气和液体中传播。 第一种方法,在讨论声音是如何在“土电话”中传播时,有同学提出,“土电话”不只是棉线在传声,还有“听筒”和“话筒”中的空气,以及两个纸杯也参与了传递振动,我觉得很有道理,表扬了孩子。 在第二种授课方式中,有同学提出,不是棉线在振动传声,而是棉线中间的空气振动传播,于是找来一根铁丝,用铁丝代替棉线,再次让学生验证。其实还可以用空心管,验证空气传播振动,反思自己还不能脱离教材限制和教学任务的束缚,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验证,感觉很遗憾。希望能得到专家指教。 验证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时,真空玻璃罩中的闹钟这个实验,因为没有实物操作,我选用了三种方式让学生体验,一种采用套材中提供的视频资料,效果直观,节省了教师很多备课时间。二是中央电化教育馆虚拟教学服务系统。 后来发现西沃白板也自带这个模拟实验,从虚拟实验中,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信息科技与科学的碰撞,兴奋不已。 强调好实验要保持安静后,验证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实验,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音叉在空气中直接敲响时的声音,反而比敲响后放入水里的声音要强,为了避免学生产生误解,我把对比这个环节去掉了,只让学生观察水面变化和验证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感受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4.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活动一: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功能 这一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基本结构,并对人耳各部分的功能进行推测。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鹿哥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中小学幼儿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