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订.docx

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订.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订 一、 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 大学阶段是个人生活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个人充分进入社会、独立应对社会任务的准备期。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生活的第二个关键。在此阶段,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对大学生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处于一个剧烈发展与变革的时代,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大学生的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影响身心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适应性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对适应性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研究者从外在状态的角度对适应性做了界定,探讨适应性的功能;而更多研究者则是从内在本质的角度对适应性做出界定,探讨了适应性的机制和发生条件6。但是,适应性究竟是一种能力倾向还是行为状态,是心理特性、心理过程还是行为结果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根据王钢对人际适应和人际适应性的区分7,适应性应当是在适应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特性,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静态性。张大均从个体心理素质的角度界定了适应性的概念,即大学生的适应性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功能成分,指个体对环境及身心变化引起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或品质,是心理素质结构中最具衍生功能的因素,它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关。 在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上,国外目前应用较多的量表主要有大学适应量表(CAS)、明尼苏达多重个性测试表中的大学适应不良分量表(MMPI-2)和大学生适应问卷(SACQ)等等95。但是,这些量表基本上都是从问题角度出发,被用来筛选可能具有适应问题的在校大学生,并以此为相应的干预提供指导意见。并且,这些量表多关注的是新生的入学适应问题,缺少对大学生的持续发展的关注。鉴于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和我国的具体国情,国内学者开发了一批针对中国大学生适应性的测量工具,目前主要有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量表、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和大学生学校适应不良量表等。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上述量表存在以下问题:(1)从可推广性看,部分量表取样集中于某个别地区,故进一步推广有待考虑;部分量表仅针对学校适应,并未能全面考察大学生适应性。(2)从编制细节上看,部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不够理想,因素负荷值过低。(3)从测量角度上看,除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是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功能性层面出发,其它测量工具主要是从适应性的状态、过程等心理活动的动态方面出发。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它们是动态的、外显的成分,受到稳定的、内隐的心理素质的影响和制约。心理素质作为人心理结构的核心成分,是心理活动的根本(起支配作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我们认为适应性作为心理素质重要的功能性成分,是心理现象内在的属性和特征,体现的是适应的内部本质特征。实现对大学生适应性品质的测量,不仅可简单地了解大学生适应状态或存在的问题,还可以诊断大学生适应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能进一步预测大学生适应状况发展变化的趋势。因此,从心理素质的功能性成分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对于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的主动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优化大学生适应性心理品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滔从理论探讨和实证调查两方面着手,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探讨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成分,并研发了相应的测评工具。她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品质应当包含自我定向适应性和社会定向适应性两大维度。这两大维度又细分为七个因素,分别为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生理适应性、职业适应性、社会环境适应、人际环境适应和应激适应。她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问卷共有35道题: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3,稳定性系数为0.775。但是此问卷存在以下问题:首先,部分因素定义的属性不一致。有的侧重于能力,有的侧重于状态,未能更好地测量到适应性品质;其次,从问卷的可推广性看,样本集中于重庆、厦门和广州,不具有普遍性;最后,从编制程序上看,在进行差异分析时未能报告效应值等。所以我们在王滔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分问卷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以求编制出更科学的测量工具。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首先通过访谈对原量表的结构进行审核,并结合专家讨论意见,最后确定大学生适应性包含六个因素。其次,通过整理访谈提纲、参考原始问卷部分题项及同类量表题项等途径形成项目库。然后集合多名心理学专业博士硕士反复讨论,在确保项目内容效度的基础上,形成初始测验问卷。另外,通过试测、初测和正式测量,验证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指标,最终形成正式问卷。最后,我们选取一般健康、自尊和生活满意度作为效标考察其效度。 二、 方法 (一) 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适应性各维度 首先,我们以“评估品质”为基本原则,实现了对品质的测量。心理素质是人在主观与客观的交互作用中形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94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