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研究进展.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研究进展 十字花科植物的黑腐病是由野生黄瓜(pam.)引起的。这是由非标准花园的c.砖第(肖)等人引起的。它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次出现在中国北方,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流行。这一损害逐年恶化(范湖民,1989)。不仅产量下降,而且严重影响了蔬菜的品质,并感染了非十个字花科以外的许多蔬菜(李淑德,1995)。 黑腐病主要发生在秋季,平均气温15~21℃,十字花科重茬,多雨时节,地势低排水不良,早播,虫害重的地块发病严重。常规的药剂防治方法不但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且收效甚微。提高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培育抗病品种无疑是防治黑腐病最有效的途径。前人在十字花科蔬菜抗黑腐病育种研究中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1 温度和湿度条件对黑腐病病原菌的影响 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campestris(简称Xcc)为短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大小为(0.4~0.5)μm×(0.7~3.0)μm,单极生鞭毛,菌体单生或链生,有荚膜,无芽孢。在PDA培养基上初期呈淡黄色,后期变蜡黄色,形成粘稠状近圆形菌落。生长最适温度23~30℃,最高39℃,最低5℃,致死温度51℃,最适湿度为80%~100%(Swings&Civerolo,1993),在干燥环境下仍可存活12个月(Massomo et al.,2004),最适p H 6.4。 黑腐病病原菌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通过水孔和伤口侵入植物,能迅速进入维管束,在质外体空间增殖,分泌β–甘露聚糖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和β–半乳糖苷酶,作用于寄主细胞壁(罗宽,1983),产生大量的胞外多糖、黄原胶(xanthan)(欧杰等,2003)。增殖的病菌和产生的多糖堵塞木质部导管,进而限制了水分的运输,形成“V”字型病斑,随病斑扩大,叶脉也会变黑,故称为黑腐病。黑腐病病原菌的侵染往往会导致其他病菌的再侵染发生,从而造成病害的大流行。种子带菌是黑腐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可起到控制黑腐病病原菌传播的效果。Bandyopadhyay和Chattopadhyay(1985)认为黑腐病的作用点在水孔区域,其发生与环境的湿度有很大关系。在适合的温度范围内湿度越高黑腐病发病越快(李明远和武东繁,1995)。 2 微生物种属分析 病原细菌的鉴定方法很多,比较传统的方法有形态学、生理学和生态特征鉴定,而血清学试验、噬菌体分型、氨基酸顺序、蛋白质分析和分子杂交等都是较新的鉴定方法(陶文沂,1997)。随着计算机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快速鉴定和自动化分析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系列商品化自动鉴定系统相继推出并在应用中取得了理想效果,其中细胞脂肪酸分析的MIDI系统、碳源利用分析的BIOLOG系统与DNA序列分析的16S r RNA基因进化发育系统已经成为国际上细菌多相分类鉴定常用的技术手段(Raphailong et al.,1997;Paboo&Gealt,1998;Kim et al.,2004)。MIDI系统是对组成相对稳定的磷脂脂肪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来鉴定微生物的种属,指示的是微生物群落中“存活”的群体(章家思等,2004),可通过单次试验准确地将微生物鉴定到种(王秋红等,2007)。BIOLOG系统是依据细菌利用碳源进行呼吸作用时形成的特征性反应模式或“指纹图谱”与数据库中菌株特征数据进行匹配,来确定其属或种的分类地位(程池等,2006)。细菌的16S r DNA有多个高度保守区段,可设计通用引物来扩增16S r DNA片段,16S r DNA还含有可变区,根据可变区的差异可以区分不同属的细菌,但无法准确鉴定到种(Sogin&Gunderson,1987;Lee et al.,1997)。 黑腐病病原菌几乎能侵染所有十字花科植物,因而生理小种的分化也十分复杂(表1)。有关1、4和6号生理小种的报道是最为频繁的(Vicente,2004)。目前国际上常用的是Vicente等(2001)的生理小种划分标准。中国在黑腐病病原菌致病力分化方面研究较多。李经略等(1990)对采自北京、重庆、哈尔滨、陕西杨凌的黑腐病病原菌进行研究,发现各地区的病原菌致病力有明显的分化,以陕西杨凌分离的YL-1和YL-2致病力最强。王述彬和王元珪(1992)对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黑腐病病原菌的致病性进行研究发现,常州的病菌致病力最弱,接种后发病率不足50%,其他各地病菌发病率均在80%以上。张玉勋和徐月军(1999)对7个萝卜黑腐病病原菌的致病力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强弱差异较大,其中x-6A和x-h-v菌株的致病力最强,以x-6A为菌源,发现在不同的栽培品种间有致病型分化现象。芦燕(2008)将采自陕西省不同地区的35个大白菜黑腐病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