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docxVIP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心理 自21世纪以来,跨文化交流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对跨文化传播的深入研究将把不同民族文化从全球化缔造的单边传递模式中解脱出来,将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由“他塑向自塑”转化。“跨文化传播是指有着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体系的个人、民族和国家之间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卓有成效的跨文化传播除了传播主体对信息传播渠道的垄断控制之外,还有赖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有效继承,对自身文化传播心态的科学定位。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已经在跨文化传播战线取得了巨大进步,如国际武术联合会员国数量的增多、武术表演次数的增多、国际武术赛事举办规模的逐步扩大等。但其中暴露出来的源于自身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因此,对21世纪武术跨文化传播中的基本心态进行客观分析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1 武术在传播中的反思和理性心理状态 1.1 武术模仿的意义 曾几何时,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曾达到过前所未有的辉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都是华夏文明辉煌璀璨之源泉。然而,清代末年的中国文化却随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而陷入失落自卑的低谷,中国文化在经历短暂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挣扎后最终在伦理思想、民主精神和文化体制等方面实现了对西方世界的文化归附。文化归附的目的是自我发展,而途径之一却是模仿。模仿本是文化发展的出路之一,但将其看作唯一机制却无疑会使自我主体意识丧失。弗朗索瓦·密特朗曾说过:“推广一种唯一的文化模式将是灾难性的。这是连集权主义制度都未能实现的事情,难道金钱原则和技术同盟就可以做到吗?”对于武术而言,由于模仿,使讲究“术道并重”的中国武术被动割裂成形而下的技术层和形而上的精神层双向传播;由于模仿,使我们在痛斥门派之风所附弊端的同时又酝酿出传统与现代、套路与散打、官方与民间、学院与乡土等新的武术派系;由于模仿,使原本强调技击内核的武术套路成为突出艺术、审美风格的噱头;由于模仿,使原本流动传递于师徒之间的深厚情感被外在的物质利益关系所取代;由于模仿,使我们弃武术养生健身之人文宗旨于不顾,损害了大量武术精英们(专业队员)的身体健康;由于模仿,使原本象征人类由野蛮血腥走向先进文明的健康生活方式被近乎残酷的散打竞技又推回到原始争斗的原点。我们应该对此过度模仿现象予以足够的重视。 1.2 武术跨文化传播的单一化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在中国文化中凭借超强的自然沿传特性使我们在国内传播方面不必过多考虑传播对象对武术的第一印象,但是,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则必须充分重视传播受众的认识逻辑规律,这也是跨文化传播效应得以实现和提高的意识前提。 首先,对于外国人而言,他们对武术的习惯印象总是与“功夫”联系在一起。功夫的首要价值便是技击实用,清朝末年的义和拳运动如此,李小龙影视功夫诠释如此,外国武技在中国内地遍地开花的现实中依然如此。可见,武术的技击实战价值是跨文化传播中首先予以足够重视的规律。然而,我们在长期的国际推广中选择的却是技击内涵日渐匮乏的武术套路,这与外国人的初始武术印象形成第一层冲突,即心理定位冲突。在一味追求观赏性、艺术性的驱使下,武术技术向着“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使许多外国人虽然喜欢武术却很难去实践体验,与外国人的武术印象形成第二层冲突,即肢体行为冲突。尽管到目前为止国际武术联合会员国达到一百四十多个,但无论组织的数量和质量都离设想的存在较大差距,难怪有学者提出武术的发展“表面繁华、内核荒凉”的观点。因此,武术的跨文化传播既要考虑武术技术体系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又应当格外突出武术技击价值的深刻性。除此之外,武术传播的单一化还反映在武术文化内涵的疏离性上,不注重对文化信息的传递推广。这一方面,跆拳道项目的国际推广值得借鉴,韩国跆拳道风靡全世界,一方面是因为跆拳道有一套简洁大方又不失严谨的技术体系,另一方面还将尊师重教、顽强拼搏、不断超越的精神内涵贯穿到服饰、礼仪、日常言行和教学等各个细微环节之中,整齐响亮的发声彰显出强烈的尚武气息。中国武术的推广无疑也需要这样的气势,需要张弛有度的气势,而如武术散打、拳击、泰拳等需要屏气凝神以求致命一击的武技则很难达到如此的普及效果。因此,武术跨文化传播必须充分意识到这种传播定位的阻滞性特征。 1.3 推动武术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跨文化传播中争取主动和赢得尊重的基本心态,“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自身文化失去信心或者否定、贬斥自己的过去便会进入历史虚无主义而致神经错乱。而寻找自信的源泉似从鲁迅先生那里可以找到答案,鲁迅先生曾在20世纪30年代说过:“中国人并非没有自信,若要看中国人的自信,需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武术自信的源泉之一是其身后广博深邃的传统文化积淀。儒、道、释、墨、法、兵、医等传统人文思想在武术

文档评论(0)

lgjllz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