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研究资料集》编选者前言.docx

《钟鸣研究资料集》编选者前言.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钟鸣研究资料集》编选者前言 ? ? 敬文东 《钟鸣研究资料集》编选者前言 敬文东 1 如果没有记错,时间应该是1995年春夏之交,地点是济南。那正是我硕士生涯的最后一个学期。当时,济南的文化东路上有一家著名的书店,名曰“济南三联书店”,距离我就读的那家高校很近,只够散步之用。我不时要么独自一人,要么友朋二三,前去光顾,并且时有收获,不少书至今尚在书房。不记得是一个午后,还是某个黄昏,在那家书店,我偶然看到了东方出版社刚出版的《畜界 人界》,作者钟鸣。这个在中国重名太多的名字,此前并未给我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只知道眼下的钟鸣是个诗人,在成都生活,与当时业已名声大振的柏桦、张枣、欧阳江河、翟永明一道,被诗歌江湖称作“巴蜀五君”。当我翻开那本至今看来都装帧奢侈、纸张精美的书籍时,把我吓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即使以我当时粗浅的判断力,也能马上粗浅地断定:那是一部罕见的、独一无二的著作。二十一年多过去了,我认为我现在看得更加清楚:单就随笔写作而论,如果不说《畜界 人界》比肩于《野草》,起码也敢称共和国文学史上随笔写作中的第一名。 1997年冬,我开始试着和钟鸣通信。在此之前的几个月,我已经选定博士毕业论文大致的研究范围、主题、主旨,以及那时候我特别热衷的所谓理论目的(是否太不自量力了呢?)。这急需要钟鸣的帮助。自1995年以来,我借各种机会,读到了当时能够读到的钟鸣的许多诗作(比如《树巢》)、文章(比如《告别九十年代》、《窄门》)与文集(比如《徒步者随录》),自以为对他的“脾”性和“癖”性都有大致的了解,懵懵懂懂中自以为他可能会帮我。尤其是他收藏的各种当代文献,可以解我的博士毕业论文以燃眉之急。没想到,钟鸣很快就回信了,还为他那手漂亮的钢笔字感到抱歉,理由是他多年来一直用电脑写作,手写的文字很不得体,希望我能原谅。他在短信中反复强调,他愿意帮助我,“乐于效力。” 1998年初春,我从上海到达成都。那时的川西平原终日春雨绵绵,让人感伤,让人落寞,让人陷入并不漫长和复杂的回忆。很巧,我见到钟鸣的那天正好是妇女节。钟鸣长得英俊,但不太高大;声音洪亮,极为自信,却真挚诚恳,善解人意。这让我很感动,确信自己此前对他的所谓了解并非一厢情愿。在钟鸣地处水碾河的居所短暂停留后,他带我去一家街边的苍蝇馆子吃晚饭。那时,他已经辞职近五年,在穷困(而非穷苦)中,专心于多卷本大著《旁观者》的写作;我见到他时,此书正接近于全稿杀青。两个妇女用品在没有妇女陪伴的情况下,在妇女节那天,品尝了我们四川人最喜欢的几道菜:回锅肉、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凉拌折耳根……我记得钟鸣把没吃完的饭菜,全部打包带了回去。 我不仅从钟鸣处复印了很多资料,更让我多年后诧异的是,他竟然允许我拷贝他尚未修订完稿的、一百五十万字之多的《旁观者》。这件事越是时间靠后,越让马齿徒增的我感慨不已:只有足够真诚的人,只有真正热爱文学和学术的人,才会如此慷慨;才会如此原谅,甚至忽略一个穷学生的失礼和唐突。那时的拷贝工具,是一种学名“A盘”的东西,俗称软盘,1998年之后不多时,就已经永久性地死去。可能是因为格式问题,我的电脑打不开钟鸣拷贝给我的“A盘”。我电话求救,他居然快递给我纯文本格式的《旁观者》。而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快递为何物,也搞不清楚,祖国曾经遍地开花的镖局,何时进入了速递时代。尚未出版的《旁观者》为我其后的毕业论文提供了太多的东西,关于这一点,钟鸣和我都心中有数;我对他的感激,他可能也会心中有数。 1999年元旦,大连富豪、诗人麦城邀请钟鸣,还有当时尚居成都、刚创立“白夜酒吧”的翟永明,来上海一游,顺便去一趟周庄(那时周庄刚成名不久)。因为钟鸣的缘故,我也在被邀请之列。记得那次同游上海和周庄的人,除了麦城带来的大连朋友,尚有吴俊、曹元勇,以及刚从祖国的看守所或密室重新归来的陈东东。彼时,钟鸣刚出版《旁观者》,一部至今被批评界、学术界忽略和遗忘的伟大著作。钟鸣为此得了一笔不菲的稿酬,传说有接近二十万之多。看得出来,他因为走出了五年写作生涯的清苦,心情颇为愉快。同行的人都为他高兴。 1999年7月,我到设立在北京的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报到,正式成为“北漂”一族,过上了舌耕只为稻粮谋的黯淡生涯(称失败者生涯或许更干脆、更直撇)。是年国庆节,孙文波从成都来京,说起曾经的好友钟鸣时,居然咂舌不止。原来,钟鸣靠那笔稿费,买了一部国产小奥托,无师自通地当起了古董商,短短十个月不到,竟然成了“数百万富翁”(孙氏原话如此)!彼时,还有幸“为人类写作靠老婆养活”的孙文波,面对神迹一般的成功事例,又岂能不无善意地羡慕、嫉妒、恨呢? 此类消息不时在江湖上流传,我也时有耳食。若干年下来,给我的大致印象是:钟鸣的古董生意越做越大,差不多已经成为真资格的大款。我有些落寞,心中不乏恨恨,也不免恨恨。一入生意场,就

文档评论(0)

资教之佳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教学资源,助力教育转型!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01010332000022
认证主体贾**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