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及演奏分析.docx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及演奏分析.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 《贝多芬第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音乐本体及演奏分析 ? ? 张一鸣 一、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no.3创作背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生于德国波恩,其祖父是乐队的队长,父亲担任宫廷小合唱队的男高音,贝多芬深受波恩浓厚音乐文化的感染,但贝多芬的命运却是十分的不幸,生活窘迫的家庭,父亲常年酗酒,脾气暴躁,经常辱骂甚至虐待贝多芬,从小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贝多芬造就了顽强坚韧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1792年贝多芬来到了维也纳,他曾经跟随海顿学习作曲,跟阿尔布莱西贝尔格学习和声对位,贝多芬无论在创作还是演奏中都彰显出了自己的独特个性,把自己的主观意志与自由博爱的理想倾注在在自己的作品中,就在贝多芬创作小有成就时不幸也随之降临,在贝多芬26岁时因一场高烧开始耳聋,对于一个音乐家无疑是晴天霹雳。1802年写下“海利根施塔特遗嘱”,病痛的加剧使得贝多芬想要结束生命,但最终他没有为此寻短见,反而大大激发了他的创作潜能,让他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进入了创作的辉煌时期。贝多芬的一生无疑痛苦大于欢乐,无论是家暴的阴影,耳疾的折磨还是情感的纠葛,贝多芬创作的悲剧性始终贯穿其中并愈发浓厚,这在贝多芬早期的奏鸣曲op.10no.3就有所显露。贝多芬曾与他的弟子这样形容过这首作品“将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状态,用各种光线和阴影的微妙变化来加以描绘出来”。 二、音乐分析 (一)曲式分析 贝多芬钢琴奏鸣op.10no.3第一乐章是一首急板(Presto),D大调,2/2拍,奏鸣曲式,共分为四大部分: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 呈示部(1-132小节)其中主部主题(1-10小节)D大调,主部旋律极具动力性,开头四个音的下行级进(D-A)半终止结束。连接部1(11-22小节)转到关系小调b小调。副部主题(23-30小节)为转调乐段由b小调转#f小调,运用了新材料与主部形成对比。连接部2(31-53小节)在属调A大调上终止。副部主题2(54-65小节)A大调,音乐素材同样使用了四个音的级进下行。连接部3(66-113小节)可以分为3个乐句,第一乐句(66-93小节)第二乐句(94-105小节)第三乐句(106-113小节)最后在A大调上终止。结束部(114-132小节)在A大调属音上形成半终止,为再现做连接作用同时为承接展开部。 展开部(133-183小节)沿用了主部的音乐材料,调性上频繁的转调使得音乐极富戏剧性与对比,旋律声部在左右手交替出现。最后在D大调属五六和弦上长音终止。 再现部(184-344小节)主部主题(134-193小节)与呈示部基本相同,为D大调连接部1(194-204小节)D大调。副部主题(205-212小节)回到原调D大调。连接部2(213-233小节)D大调。第二副部(234-246小节)C大调。连接部3(247-298小节)包含3个乐句。 尾声(299-344小节)最后在D大调上形成收拢性全终止。 (二)和声分析 第一乐章为D大调,从调性上来看情绪是明朗、热情的。调性的变化是由主部的D大调逐步转到关系小调b小调上。主副部转调手法为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使得音乐情绪更加丰富多彩。展开部中调性也是关系大小调交替进行频繁转调,运用了模进转调的发展手法,使相同的节奏型在不同调性上展开,音乐更富紧张感和斗争性。旋律声部在左右手中交叉进行,同时配合强力度的单音旋律上行和强烈的力度变化,使音乐增添了许多的色彩。最后通过意大利和弦导入属持续音,为再现部做好准备。在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中出现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来增强展开部的矛盾冲突性,而且采用了大量的三和弦的原位及转位,大大丰富了和声进行,体现出贝多芬作品中蕴含着的斗争性。 (三)旋律分析 在一部优秀的作品中旋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音乐的情绪风格。在第一乐章中,不同性格的旋律表达出丰富的内容,使乐曲绚丽多彩而不单调。本乐章为急板乐章,2/2拍,速度快且有着强有力的情绪对比,旋律的起伏与力度对比相互配合,使乐曲充满张力与不竭动力。 1、动机式旋律 前四小节主部主题中,四个下行音的齐奏DCBA是本乐章的主要动机。四个音组成了一个纯四度的框架,之后的许多乐句都运用这一动机变化发展而来的。紧随其后的第六小节由断奏改为连奏,但旋律仍然是一连串的四个音的下行动机。连接部为双手八度的分奏式织体,也是根据动机这个纯四度的框架发展而来的。随着旋律的向上进行力量也逐渐增加,展现出雄伟磅礴的气势。使乐曲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展开部中运用了主部的材料发展而来,在开始右手双音的旋律声部不难发现仍然有着动机旋律的运用,但是发展手法上运用了三度来装饰主干旋律。另外随着频繁的离调和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又加入了许多不协和音,进而增加了许多紧张的气氛,使情绪更加的丰富。 2、长线条旋律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认证主体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