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doc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核心是什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含了两个设计范畴,即概念设计和参数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主要针对地震的不确定性和有限元分析的近似性,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建筑结构的参数设计主要是采用二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地震作用计算、构件强度验算和结构变形验算等)实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正确的抗震设计,必须重视抗震概念设计,灵活而又合理地运用抗震设计思想,才能不致陷入盲目的计算工作。1、结构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01合理的建筑体型和结构形体:1)使风荷载效应最小;2)使地震作用效应最小。02合理的结构选型:1)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2)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3)应具备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消耗地震能量的能力。4)宜有多道抗震防线。5)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6)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03合理的结构布置:结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1)竖向构件沿周边对称布置;2)剪力墙带翼缘;3)承载力大的地方布置竖向构件。结构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1)刚度如太小,则地震时的侧移大,导致非结构构件和结构构件的破坏加重;刚度如太大,则地震力将增加。2)结构的抗剪、抗弯、抗压、抗拉、抗扭等强度均应满足抗震要求。3)四强四弱:①强柱弱梁;②强剪弱弯;③强节点弱构件;④强压弱拉。整体为弯曲变形而非剪切变形尽量避免扭转变形。04采用高强轻质的材料充分发挥构件材料性能:延性(变形能力)要强。结构在保持一定强度条件下,如具有稳定的塑性变形能力,则在地震中可消耗输入于结构的地震能量,减少地震力,防止结构发生严重脆性破坏或倒塌。05整体性要好:整体性可防止结构构件及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它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基本条件。06合理设置抗震缝、伸缩缝、沉降缝。07合理选择基础类型。08施工质量要精良。09造价要合理。2、场地与地基的概念设计场地影响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构地震反应的大小决定了结构的震害。一般来说,在深厚的软土层上,高层建筑的地震反应较为强烈;在浅薄的硬土层上,则自振周期较短的结构的地震反应较为强烈。因此,在设计软土地基上的房屋时,要注意柔性结构的反应;反之,在设计硬土地基上的房屋时,要注意刚性结构的反应。在地基和基础设计中,要注意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以及采用不同类型的基础,地基有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宜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性。3、结构布置的概念设计地震后的震害调查和理论分析证明,结构体型简单,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一致,沿平面、竖向的质量分布及刚度分布均匀的建筑物,有更好的抗震能力,震害小。因此,在概念设计中,对结构的布置要注意以下几点:01建筑物平面布置宜简单、对称、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重合从抗震观点看,方形、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简单平面最有利。平面伸出的翼部较长,有凹角,而且在某一方向上不对称,属于不规则平面,地震时,扭转效应将使远离刚度中心的翼肢端产生较大的位移而开裂、倒塌,或使凹角处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这里要注意,即使平面规则、对称的建筑,仍要求质量和刚度的平面分布使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一致,否则扭转效应仍会发生,使远离刚度中心的构件产生较大的震害。02建筑物竖向的刚度分布应均匀和连续不宜有刚度突然消弱的层次,否则地震时易造成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层;也不宜使最上面几层的刚度减去太多,否则地震时易形成鞭梢效应,加重震害。03建筑物平、立面布置很复杂时,可以考虑用防震缝将结构分离成若干个独立的单体但要注意两点:1)设置防震缝的目的是把复杂平、立面的建筑,分割成简单体型的建筑物。由于设缝后也改变了结构的自振周期(一般情况下周期变长),反而有可能和地基土的固有周期接近;而且分隔后的各单体的抗震构件要安排得当,刚度均匀对称,否则也会增加震害。由此可见,防震缝的设置与否应根据地震反应大小和结构布置以及地基土的特性,从概念上加以决策,必要时还要作地震反应分析的比较。2)如决定设置防震缝,则结构要自上而下(基础以上)断开,缝两侧设双柱或双墙,并有足够的缝宽,注意不能被建筑垃圾堵塞而不起作用,也不能因硬质封盖材料卡缝而失效。防震缝的相关条文详见《抗规》-3.4.5 条和《高规》-3.4.9 条。4、构件及结构的大变形利用在抗震概念设计中,人们应不仅着眼于小震不坏,还要考虑大震不倒。长期实践使人们认识到,仅利用材料的弹性阶段去抗御罕遇的大地震是不明智的,应该利用材料的弹塑性性能通过构件以至结构的塑性变形性

文档评论(0)

自由如风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徐**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