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编辑 可编辑 精品 精品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新课程实施后,我们的课堂有了很多生机,但与此同时也有些浮华的做法,与数学的本真渐行渐远。作为教师,我们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经历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数学情感,提升学生的数学内涵,丰厚学生的数学底蕴。下面是我的一些所见所思: 一、情感的体验是悄然的 有人说,青岛版的教材是一本百科全书,在青岛版教材的情境图中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然而这些非数学教学的内容在数学课堂上只要润物无声,学生体验到了便可,无须教师过多地引导。 如,听一位老师执教三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一课,情境图中的主题是为迎接 2008 年奥运会,很多人都积极参与了全民健身运动。课始,老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 2008 年我国有一大盛事是什么吗?”学生异口同声地:“知道——奥运会。”“对。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都有哪些了解?”学生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学生交流完后,老师充满激情地说:“对,2008 年的奥运会,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为了迎接奥运会,现在很多人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中,下面我们来看信息窗,看看你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宝贵的 5 分钟时间在学生的交流中悄然流逝, 在热闹的交流中学生收获到了什么?其实只要利用了情境图,无须交流,一切都在无声中悄然润入。 至今还记得张齐华老师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尾给大家带来那则有趣的广告。一个小男孩将蛋糕平均分成 4 份后,却发现一共有 8 个小伙伴,他又将蛋糕平均分成 8 份, 这时,又来了一个小朋友。怎么办呢?冬冬又将自己的那一份分成2 份,将 1 份送给了他……一则广告,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感受到了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这时,任何的一句话都是多余的。 再如,席争光老师在执教《圆的周长》一课时,对祖冲之进行介绍:“祖冲之在一个直径 3.3333 米的大圆里,割到正一万二千二百八十八边形,计算出每条边的长度是 0.852 毫米……”短短的几句话,老师的激情随着这些具体的数据传递给学生,祖冲之严谨、刻苦的研究态度,他在研究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都深深地烙在学生心头,学生心中充满了对祖冲之的敬佩,一切尽在不言中。 二、过程的体验是深刻的。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的墙上写有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应该多多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身体验、亲自动手,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 (一)在动手操作中体验 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有很多学生容易把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混淆。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时,都让学生亲自动手:教学侧面积时,想怎样把一个曲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呢?动手试试看。教学体积时,想怎样把这样的一个立体图形转换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呢?动手试试看。通过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理解,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而体积=底面积×高,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运用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就不容易混淆。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 师:(出示剪好了的轴对称图形)同学们来猜一猜,老师这些美丽的图形是怎样剪出来的? 生:对着折一下,然后剪。 师:怎样对折,你能给同学们演示一下吗? 生演示。 师:同意他的猜测吗? 生:同意。 师:下面同学们也动手试试,看看你能剪出什么样的图形? 学生动手。 …… 这节课老师让学生“猜剪法”、“剪图形”,经历了充分的感知过程,既为后面的学习提供了原始材料,又在操作中深化了学生的体验,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验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经历探索、失败、验证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如分数应用题中的“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另一个数”这一类型 题,在初次接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想当然地把“甲数比乙数大几分之几”和“乙数比甲数小几分之几”两句话等同起来。这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悟。 这节课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验的: 出示信息,提出问题:我国有让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一座文物 巨库.布达拉宫东西长 360 米,比南北长多 1 5 。 南北长多少米? 学生尝试解答,出现下列三种解法。 111× (大部分学生); 360×( 1 1 1 × (大部分学生); 360×(1- )(小部分学生);360÷(1+ 5 5 5 个别学生) 这时,我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做法,而是引导学生说出思考的过程。师:我们先来看

文档评论(0)

hao187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武汉豪锦宏商务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境外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20100MA4F3KHG8Q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