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鲁迅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故乡鲁迅教案 精品文档 故乡鲁迅教案 流渡中学 严庄坤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运用重复、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2、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中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2、理解小说的思想内涵,思考社会人生。 教学难点:对小说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 1 / 25 精品文档 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了解小说的一般常识: 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一篇小说必须具备哪三个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因此, 人物是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 2、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肖像、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以及正面、侧面描写。 3、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 潮、结局,有的还有序幕、尾声。 4、环境: A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B自然环境;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二、资料助读 2 / 25 精品文档 1、《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 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 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三、学生快速阅读全文: 1、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意,思考: 3 / 25 精品文档 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渐近故 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 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那么文中写了哪些人物?在这些人物中,哪些又着墨较多? 明确: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 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就谋篇布局,还是就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文中塑造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我”、“我”母亲、水生、宏儿;其中闰土、 杨二嫂、“我”着墨较多,刻画得比较详细,人物形象丰满。 四、分析景物描写,深层理解对比手法。 1、人物的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要通过环境描写,那么文中对“故乡” 景物的描写共有几处?它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明确:文中对故乡景物的描写有三处: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的荒村; 4 / 25 精品文档 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比中,揭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衰败的悲惨现实,以及农民生活的贫困。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朦胧憧憬。 3、学生仔细研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互相质疑问难,小组内交流研讨。思考: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句中“萧索的荒村”前

文档评论(0)

qufi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黄**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