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家庭农场农业技术外包精准扶贫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9期).docx

  • 0
  • 0
  • 约4.2千字
  • 约 39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家庭农场农业技术外包精准扶贫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19期).docx

  1. 1、本文档共3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家庭农场农业技术外包精准扶贫研究 作者:彭万勇 金盛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第19期 摘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和必然要求,而精准扶贫的一些重要领域或关键环节所存在的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不仅事关减贫消贫的成与败,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持续深入推进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精准扶贫精度与效度的提升,则须要通过“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方面问题的解决来加以实现。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扶贫理论及模式梳理的基础上,借鉴服务外包理念引入家庭农场作为扶持对象,明確了“扶持谁”的问题,植入农业技术外包承接主体,解决了“谁扶持”的难题,同时基于生态型现代化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畅通了“农业技术外包”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实现了“怎么扶”难题的破解,以此构建了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性,及至减贫消贫问题解决彻底性的家庭农场农业技术外包精准扶贫体系,显著提高了扶贫的精准性和靶向性,对减贫消贫问题的解决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彻底性和根本性。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家庭农场;农业技术外包;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9-0025-04 收稿日期:2017-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批准号:16XJY011)。 作者简介:彭万勇(1981—),男,重庆永川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及农技推广研究。E-mail。 通信作者:金 盛,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与农村扶贫研究。E-mail。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前精准扶贫的实施主体过度依赖于政府,不仅给政府财政带来较大的系统性压力,而且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也存在“不精准”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在“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精准扶贫关键时期,继续单方面依赖政府主体力量的帮扶,将渐趋导致减贫消贫边际效益递减,并且这种趋势性变化短时期内难以逆转。因此,现行标准下尚未脱贫的4 335万群众要在未来3年多时间里实现全部脱贫,须要基于扶持主体的多元化来引导对减贫消贫“扶持谁”客体的辨识,“谁来扶”主体的遴选,“怎么扶”路径的构建。唯有如此,精准扶贫识别的精度、帮扶的效度、管理的信度才能得以保障。 1 世界扶贫理论及我国扶贫实践缕析 如何扶贫?这是全人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减贫消贫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过程中,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国内外形成了一系列各具特色且效果明显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这对“扭转减贫速率放缓的弧线”起着积极的作用。扶贫理论梳理方面:一种观点认为扶贫开发必须激发人们的经济增长动机,大规模增加储蓄,以此扩充资本量进行资本投资,进而推进工业化的一步到位,才能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主要理论模型有“大推进理论”[1]、“低水平均衡陷阱”[2]、“临界最小努力”[3]。另一种观点认为扶贫要增强贫困人群减贫消贫的内生动能,即要将农业科技引入农业生产实践构建内生的“造血机制”,进而形成并释放推动效应实现脱贫,这一理论以“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最为著名[4-5]。我国学者对扶贫问题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于历史进程与贡献、战略与政策演变、基本经验与主要模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未来发展等方面[6-11]。基于上述扶贫理论的指导,在不同的市场条件及资源禀赋下,国外一些扶贫实践极具特色。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将国外扶贫减贫模式划分为“发展极”模式(巴西、墨西哥、智利等)、美国经济学家斯特雷坦提出的“满足基本需求”模式(印度、斯里兰卡等)以及“社会保障”模式(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12]。国内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实践更是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形成了多元化的扶贫实践路径,具体扶贫模式情况如表1所示。 2 农业技术外包扶贫的提出 众所周知,贫困地区鉴于先天(地理区位偏远、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和后天(社会治理的末梢区、资本投入的邊缘区、政策扶持的塌陷区、区域发展的摩擦区)[13]的劣势,决定了在这些地区发展工业很难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仅又附着于有绝对旅游资源禀赋的少数特困地区[14],因此贫困地区二、三产业发展缺乏资源优势,但就在这种尴尬境遇背景下,却越发凸显了农业尤其是特色优势农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根据《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综合提要》显示:越是贫困地区的农户,越是依赖农业产出的收入,同时也越是远离规模经营与农业技术措施的利用,故而在城镇化尚不足以完全带动非农就业劳动力及其家庭的实质性转移背景下,对广大贫困地区农户而言,农业生产的保障性角色特别是脱贫角色依然重要且 表1 中国扶贫模式 扶贫模式模式内涵模式缺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