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和承接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docx

  • 0
  • 0
  • 约2.54千字
  • 约 20页
  • 2023-06-13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产业转移和承接中的环境问题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2.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产业转移和承接中的环境问题研究 作者:邹晓涓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选择问题。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最终难逃“污染避难所”的命运。中国在区域产业结构转移和承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污染转移、环保政策执行力不足和环境群体性事件冲突加剧等困扰。要缓解这些环境问题,根本途径是改变观念,理性认识环境价值,通过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推动政府、企业和居民等环境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以达成共识。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承接;污染转移;环境价值 中图分类号:F062.2;X32 文献标识码:A 生存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来说,落后的生产能力、欠缺的技术水平以及较低的居民生活水平,迫使他们不得不或者说必须借助外力改变现状,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人员和新兴产业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产业的转移和承接。而这些发展中国家或者地区往往会陷入“人口(Population)增长——贫困(Poverty)加剧——环境(Environment)退化”的“PPE魔咒”。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以第一产业为支撑。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设备匮乏,产能有限的情况下,要发展第一产业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而人口激增导致的开支增加往往使得当地的贫困现象更为严重。迫于人口增长的生存压力,这些地区往往会出现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砍伐等现象,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为了摆脱贫困,改善居民生活质量,许多贫困地区选择了工业化道路,并将希望寄托于引进发达地区的产业和技术。为了吸引产业转移,有些地方降低了引进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甚至不加选择地承接外来项目,引进高能耗、高污染型企业,最终导致环境问题和贫困现象的加剧。 现代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得经济增长、工业化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等数据指标成为发展中国家各级政府追求的目标,支撑这一发展模式的是一种经济主导型观念,即认为“经济增长”就是解决贫富差异、环境破坏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最终力量。这给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来了一个难题,即如何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进行权衡取舍,是否要在经济建设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重走西方社会“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福利水平,保护生态环境,这是人类的共识。但是,由于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差异,以及环保观念的不同,人们对待环境、对待发展的态度也迥然不同。 一、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和承接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 从雁阵模式和产业梯度发展战略的分析思路来看,二战以后东亚地区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得益于相关地区和国家既能够成功实现主导产业的有序升级和淘汰产业的转移,也能够在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通过适时承接新产业并及时淘汰转移落后产业以实现产业合理化布局,创造了东亚地区经济的繁荣景象。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也积极融入全球产业转移和承接的浪潮中,在东部沿海和沿江流域承接海外产业,这也是造就中国经济持续数十年繁荣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然而,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一直未能改善,如果中国中西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够融入国际化生产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大浪潮,通过实施积极的产业振兴规划,有序承接其他国家或者中国沿海地区的淘汰产业,也许就能拉动中国经济的新一轮腾飞[1]。然而,另一个严峻的现实也摆在我们面前,当前经济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淘汰下来的产业往往是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极有可能会破坏产业承接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最近3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以自然资源的损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这种代价显现为水污染、农作物污染、沙尘暴以及雾霾等形式的全民福利损失。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已经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且,这一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2012年6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指出,中国地理地质环境复杂,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国土比例较高,占52%的国土面积是干旱、半干旱地区,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等中度以上明显退化的草原面积约占50%。中国人均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森林资源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8%和25%。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可采储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7%、17%和17%,其中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自然环境脆弱的西部内陆地区。同时,中国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整个中国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仅仅能够满足9.5亿人,而现实是13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龙源期刊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认证主体北京龙源网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10113721412769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