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2023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师大附中 东北师大附中 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熊十力说“《中庸》本演易之书",冯友兰也把“易庸”连在一起讲,说“《中庸》的主要意思与《易传》的主要意思,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实际上,《易》《庸》很有不同。《易》是世界观,《庸》则将它转为内在论;《易》是由天而人,对外在世界即宇宙、历史、生活作了多方面的论证。《庸》却完全以人的意识修养为中心,主要是对内在人性心灵的形而上的发掘。也正因为《中庸》主要是内在的追求意识,所以从信奉佛教的梁武帝到大讲人性的宋明理学,一直到今日的所谓“现代新儒家”,都十分重视它。 《易传》承续荀子,吸收了《老子》“道”的思想,从外在历史眼界出发,建立起天人相通的世界观;《中庸》承续孟子,也吸取了“道”的思想,从内在心性出发,建立了同样的世界观。《中庸》的基本特征是将儒学出发点立足地的“修身”赋以世界观的形而上基石,提出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总纲领,从而把“人性”提到“天命”高度,进一步把“天”与“人”联结起来,发展了孟子理论。 《中庸》撇开了宽广的历史进程,显得拘谨而局促,但它在理论建构的精深紧凑上,却又超过了《易传》。它与《易传》的共同处在于对道家世界观的吸取改造。在道家,“道”是最高功能和实体,“天法道”(《老子》),“道"高于“天”;儒家则相反,“天”高于“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儒家之所以能如此,正是通过《易传》《中庸》而确定的。“道”是无心的,无往而不在;“天”是有心的,与人亲近而相通。正是《易传》赋予“天”以与人相通的生命、情感;《中庸》则更使“人性”成为“天命”,遵循这个“天命”便是“道”。而它们基本共性又都是“不息”。《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庸》讲“故至诚无息”,都把儒学重“学”、重“教”、重人为、重修养的内容赋予了自然的“道”和主宰的“天”。《中庸》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把老子、韩非那种君临万物、冷漠无情的客观规律性的“道”,化而为与人的每一刻的存在、作为、修养,意识相贯通交融而合一的“道”。“天道”“人道”从而就是一个“道”。这本是儒家传统思想,但《中庸》把它提到了形而上学的世界观高度;正因为此,在这个“天道”“人道”相合一亦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与主体存在的目的性相合一的“道”中,人于是就可以“参天地”“赞化育”,达到所谓“中 和”的最高境界了。 (摘编白李泽厚《荀易庸记要》) 材料二: 关于《中庸》的作者,历史上的说法可谓林林总总,值得分析梳理。司马迁、郑玄称《中庸》是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南宋朱熹认为《中庸》的作者应该是子思及其弟子。从唐宋开始,“道统论”兴起而形成儒家知识基本谱系,子思上承曾参而下启孟子,在儒家“道统”传承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中庸》也成为儒家心性理论的主要理论纲领。 自宋代开始学术界怀疑思潮兴起,《中庸》作者为子思的说法受到质疑。宋代欧阳修对《中庸》出自子思提出异议,认为子思之说与孔子思想不符。南宋的叶适在其《习学纪言序目》中也表示了怀疑。清袁枚、叶酉、俞樾等因《中庸》中有“车同轨,书同文”等语,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而必然晚出。清人崔述认为“《中庸》独探赜索隐,欲极微妙之致,与孔、孟之言皆不类。······《中庸》必非子思所作。”冯友兰则认为:“《中庸》似就孟子之学说加以发挥,似秦汉时孟子一派之儒者所作。”这些说法,几乎剥夺了子思《中庸》的著作权。 其实,通过文献考订,也可以发现今本《中庸》成书有一个复杂过程。《中庸》和《诚明》原本是独立的两篇。在其后的发展中,这两篇才被编在一起形成今本《中庸》,孟子最先引用过今本《中庸》多处。孟子之后,荀子所作《不苟》篇与今本《中庸》也有密切关系,但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不仅说到“中庸”而且说到“诚”,表现出把二者融合在一起的倾向。这已然说明《中庸》成书早于孟子荀子时代,而因《中庸》有“车同轨,书同文”之言而认为其成书必然晚于秦代,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战国时期的《管子》也有这样的话:“衡石称,斗斛一量,丈尺一尊制,戈兵一度,书同名,车同轨,此至正也。”经过考订得到的结论是:《中庸》作者是子思及其弟子。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他与其弟子经过扩充、浓缩、精炼而修成的《中庸》一书最终成为儒家心性理论方面的重要文献。受到子思的思想影响,孟子进一步发挥其学说,而逐渐形成“思孟学派”。所以《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说:“孔子没,曾子之道日益光大。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这一记述,当基本符合事实。从《中庸》的基本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380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一线资深高中语文教师,十二年教学经验,语文教学组长,研究并擅长高中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

认证主体卢**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16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