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之情节和人物训练题.doc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之情节和人物训练题.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说阅读之情节 一:概括情节 (一)理清概念: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 紧抓住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事件的曲折跌宕。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 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 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常考查三种题型:概括情节、赏析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 要概括情节,就要掌握小说情节的结构模式。小说情节的结构主要通过情节的推进或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来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具体有三种: 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生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 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摇摆式: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 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魂的魅力。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式:俗称“欧·亨利”式笔法。在结尾处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 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 生动性。 (二)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2015· (2015· 高考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015· 高考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题干 (2013· 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示例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明辨 (1)题干中有“情节”“脉络”“过程”等字样; 题型 (2)题干中有“概括”“梳理”等字样 (三)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概括小说情节的方法: “理―→抓―→寻”。 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 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抓,就是抓住场面。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ft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ft神庙复仇。 寻,就是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情节。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 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四)规范答题——灵活运用模板:根据小说信息,灵活运用答题模板。 完整叙述的答题模板: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的答题模板: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主要陈述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无论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四)典型例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 这是 1944 年的 8 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 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 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haoyu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