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呼吸毒理学.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相关参考书 陆国才,袁伯俊.《呼吸系统毒理学基础与临床》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 庄志雄,陈雯,林忠宁.《靶器官毒理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 * 尘肺病 作业环境粉尘“飞扬” 开胸验肺 尘肺门 * 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诱因: 吸烟(主要因素) 职业粉尘和化学毒物··· 机制:弹性蛋白酶破坏肺的弹性蛋白机制; 蛋白酶-抗蛋白酶假说; 某些外源化学物引起肺弹性蛋白合成障碍。 (四)肺气肿(emphysema) * * 由反复吸入有机粉尘或化学物质所引起的免疫介导的肺部疾病 部位:终末支气管和肺泡 机制:外源性化学物与血或肺中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后,进而刺激抗体产生。 毒物:粉尘、真菌、动物蛋白、异氰酸盐、金属铍等 (五)过敏性肺炎(hypersensitivity pneumonitis) * 加湿器肺炎 * 部位:中央肺组织、支气管 危险因素: 吸烟 化学物:石棉纤维 镉、镍、砷等金属 多环芳烃类··· 可能机制: 1)活化的致癌剂或其代谢产物引起DNA损害; 2)活性氧引起DNA损害 3)表观遗传机制······ (六)肺肿瘤 * 苯并芘致癌 3,4-苯并(a)芘 3,4-苯并(a)芘-环氧化合物 肺MFOS 环氧化物水化酶 3,4-苯并(a)芘-二羟二醇 细胞色素P-448 3,4-苯并(a)芘-7,8二羟-9,10环氧化物 终致癌物 * 细胞的增殖与修复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Ⅰ型肺泡上皮细胞 代谢防御 解毒酶灭活外源化学物代谢物 抗氧化酶去除氧自由基 肺损伤的适应 * 四、肺损伤机制 颗粒物毒物在呼吸道内的沉积与清除 呼吸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的损伤 肺表面活性物质损伤及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 * (一)颗粒毒物的沉积与清除 颗粒毒物的沉积 固体颗粒或气溶胶的大小决定了其沉积机制 撞击 直径5mM的颗粒物 沉降 直径1~5mM的颗粒物 扩散 直径0.1~1mM的颗粒物 截留 纤维状粒子 截留随纤维长度增加而增加 * 鼻咽区( 5-30mm ) 惯性撞击 肺泡区 ≤ 1μm 扩散 方向改变 气流速度 很突然 较突然 较轻 ++++ ++ + 0 气管 支气管 细支气管 (1-5mm ) 沉降 +++ 影响颗粒沉积的参数 * 颗粒物的清除 鼻咽部以及气管、支气管区黏膜纤毛系统的清除 吞噬细胞吞噬有毒颗粒,经黏液纤毛系统或淋巴系统排出 可溶性颗粒物经淋巴管或血液循环清除 细小的颗粒可直接穿透上皮细胞膜 * (二)呼吸毒物对呼吸系统细胞的损伤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1) 肺毒物的靶细胞之一 生物硷吡咯里西啶 吡咯 (2) 与呼吸道的神经反射有关 氯气或氯化氢,通过嗅神经的反射或缺氧机制,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代谢活化 * 上皮细胞损伤 (1)纤毛上皮细胞: 极易受到肺毒物作用导致超微结构发生改变,破坏黏液—纤毛清除机制; (2)Clara细胞: 某些化学致癌物的代谢活化;终致癌物的靶细胞; (3)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损伤 Ⅰ型肺泡上皮细胞有大量的毒物靶位,极易受损; 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能在48~96 h分化为Ⅰ型肺泡上皮细胞; * 巨噬细胞损伤 (1)对石棉或二氧化硅纤维的吞噬不完全,导致细胞膜损伤,巨噬细胞分泌的溶酶体直接进入肺泡,损伤肺泡; (2)吞噬作用活化并释放炎性介质,诱导炎性细胞进入肺泡; (3)肺的“灰尘负载”,清除率下降,释放活性物质,扩大炎性反应,严重损害肺组织。 * (三)肺表面活性物质损伤及细胞因子 肺表面活性物质 位于肺泡内壁的气-液界面之间的物质; 降低肺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缩,保护肺泡巨噬细胞; 由Ⅱ型肺泡细胞分泌; 肺表面活性物质厚度可达200A,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 *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破坏 肺水肿 肺脏毒物 直接破坏肺表面的活性物质组成成分 脂质过氧化或损伤Ⅱ型肺泡上皮细胞 肺内脂质代谢障碍 肺泡内液体表面张力增加 肺泡壁通透性增加 肺表面活性物质破坏或合成减少 * 细胞因子 低分子量蛋白质,通过与靶细胞膜受体的交互作用介导细胞间的通讯; 调控细胞增殖、分化以及组织的完整性; 第一类:启动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介素IL-1 第二类:募集细胞因子,如趋化因子 第三类:溶解细胞因子,如生长因子a、b;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