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广播电视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广播电视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门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之一,3学分,由30(理论学时)+12(实验学时)构成,是新闻传播类学生了解和掌握广播电视媒介写作知识的主要课程,主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广播电视媒介各类写作的特点,重点是广播电视新闻的写作,通过概说、评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广播电视写作能力。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教学内容源自“第二章广播新闻写作”,主要讲授广播新闻的选题、语言特点以及写作结构。 融入的思政元素主要有: 1.通过典型案例对比,强调突发事件采写中的科学认知方式及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2.通过身边抗疫素材收集及采写训练,提升对社会正能量的敏感与关注,强调新闻理想与职业操守的坚持。 2.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实践任务开展 教学实施过程: (1)导入环节:以近一月抗疫主题中的广播报道为课前分享的命题,提前两周布置小组分享,引导六组学生围绕广播新闻的选题、语言特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缘事析理的能力,初步培养采写中的正确价值取向。 (2)讲授新课:讲授广播新闻的语言、结构两个重点。教师前期搜集2020年2月3日—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抗击疫情特别报道》中的广播新闻,引导学生理解广播新闻通俗易懂、感染力强等语言特点,以及结构单一、主线清晰等结构特点;结合3篇典型抗疫广播新闻的文本细读,对比分析了金字塔式、时序结构、逻辑结构等3种常见结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结构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感受抗击疫情中的社会凝聚力与制度自信,传递正确舆论导向。 (3)随堂训练:教师选取报纸新闻《无惧疫情异地联手跨院抢救心脏移植患儿康复出院》作为素材,学生在20分钟内改写成300字内的广播新闻提交到超星平台。教师通过批改和随堂点评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问题。培养学生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引导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意义。 (4)总结和实践任务布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收集身边的抗疫选题,完成广播稿撰写,优秀作品可推荐至“学习强国”汉中平台播出。引导学生关注真实、微小的主题切入,关注地方发展和社会发展。 3.考核评价方式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程,整体采用过程式评定机制。学生在整个学期六个不同主题的学习中分阶段完成的课前分享、随堂练习、课堂讨论、实践任务等均以教师批改、随堂点评、生生互评等形式进行反馈,并按照不同成绩权重汇总进入最终成绩。 三、案例成效 1.教学团队采用案例讨论式、现场沉浸式、情景模拟式等教学方法,在采写人才培养、知识传授中强化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领,让学生能够将个人的新闻理想与时代责任、历史使命相融合,将职业的远大抱负与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相融合,真正理解并承担起其作为未来新闻人所肩负的引导社会舆论,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社会职责。 2.融合业界、服务地方:教学团队与“学习强国”汉中平台形成了合作关系,以弘扬身边的正能量、讲好汉中故事为实践训练的主旨选题,不仅借助媒体平台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学生的知识获得感,也在与业界的实际合作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深化了应用性、前沿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 3.学生认为:课程持续关注新闻实务前沿问题,以新闻采写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采写实务训练中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操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传播职业观,有助于培育出具有家国情怀的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 “课程思政”是一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这就要在总结、借鉴已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进而形成适合本门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其次,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革,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印象书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传播传统文化,与道相辅而行。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014420100005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