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设计报告.docx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公路隧道设计] [公路隧道设计] 2020.6.4 PAGE PAGE 1 第一章 概论 4 1.1任务来源 4 1.2设计依据和技术标准 4 1.3隧道概况 4 第二章 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 6 2.1 地形地貌6 2.2 地层岩性6 2.3 水文地质条件与地震6 2.5 不良地质现象7 2.6 隧道区工程地7 2.4 地质构造质条件评价8 2.7 结论与建议8 第三章 隧道结构设计 9 3.1洞口设计 10 3.2洞身结构设计 11 3.3路面、横洞及洞外转向车道设计 12 3.4隧道装饰 12 3.5废渣处理 12 3.6防、排水设计 13 第四章 附属设施设计 14 4.1营运通风、照明 14 4.2隧道消防 14 第五章 施工方法平面布置图 15 第六章 施工方法 16 6.1 施工方法 16 6.2 监控量测17 6.3 注意事项18 第七章 施工支护及工艺 19 7.1 施工支护19 7.2 监控量测20 7.3 支护注意事项20 第八章 施工注意事项 22 第九章 隧道施工图 23 第1章 概 况 1.1任务来源 本次设计工程是有上也川建筑有限公司承包的一项工程 1.2 设计依据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3)《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4)《公路勘测规范》(JTJ061-99); 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6)《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7)《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8)《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 1.3 技术标准 1)设计时速:100km/h 2)交通量:2027 年交通量 44002 辆/日(小客车) 3)采用单向行驶双车道分离式隧道 4)环境卫生标准:CO 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δc o≤250ppm 交通阻滞时δc o≤300ppm (20 分钟内) 烟雾允许浓度 交通正常时 K≤0.0065m-1 发生事故时 K≤0.009m-1 (20 分钟内) 5) 隧道建筑限界:净宽:0.75+1.0+2×3.75+0.5+0.75=10.50m 净高:5m 6)平面线型:左行线位于直线段;右行线部分位于曲线隧道。 7)纵坡:左行线 2.784%;右行线 -2.800%。 1.4 隧道概况 XX 高速公路 XX 隧道位于 XX 县 XX 乡 XX 村北西面约650 m。,隧道设计为两座独立的分离式隧道 ,其中隧道左行线长480米 ( PK81+820~ PK82+330), 右 行 线 长 482 米 (QK81+820~QK82+352)。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隧道采用单心圆曲墙式断面,半径为 R=5.60 米。隧道建筑限界净宽为 10.50 米,净高为 5 米,隧道最大埋深约为 95 米。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本隧道内设计的消防及救援设施为一处行人横洞和 左、 右行线各设 10 处灭火器箱。 根据《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本隧道需要设置机械通风。本隧道长度大于 100 米,故设置人工照明设施。 本设计要求在隧道内壁不用瓷砖的范围喷刷防火涂料,其耐火要求不小于 4 小时,进行内装饰设计 二、工程及水文地质勘察资料 2.1地形地貌 隧道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相对较高。由于长期受风化剥蚀切割作用,阳朔方向 山体自然斜坡角 25°~32°,平乐方向自然斜坡角 23°~27°。山体多为坡残积层覆盖,植被较发育,基岩仅在两端口的深沟中零星出露。阳朔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 178~183 米,平乐方向洞口地面高程约 166~170 米,隧道穿越的山脊分水岭高程约 262 米。自然斜坡稳定,山体无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 2.2地层岩性 1、第四系残积层(Q e l) 粘士混角砾:局部为亚砂土混角砾。黄、灰黄、紫红色,湿,可~硬塑状。层厚 1.80~ 12.40m。 2、泥盆系基岩(D2) 按岩性不同,可分为泥质粉砂岩、泥岩、灰岩,根据岩石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 及弱风化 2 层。 1)强风化层 a. 泥质粉砂岩:紫红色,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石较硬,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 状。层厚 2.00m。 b. 泥岩:灰、灰黄、紫红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石较软,指甲可刻动,干易 裂。钻进较快,岩芯多呈硬塑粘性土状,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层厚 0.60~5.20m。

文档评论(0)

万能知识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在这里,总能找到你需要的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