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缺血性肠病治疗及护理 第1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缺血性肠病(ischemiccnteropathy)又称缺血性肠炎,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慢性血流不足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1]。该病临床上少见,其发病率低,约占住院患者的0.1%[2],一旦误诊,后果严重,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急性缺血性肠病,是严重的急腹症之一,病情急而凶险,发展迅速,病死率可达45%-70%[3]。老年人是本病的高危人群,若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发病率更高。 一、缺血性肠病的定义 第2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急性肠系膜缺血 ( acutemesenteric ischcmia,AMI) 2、慢性肠系膜缺血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CMI) 3、缺血性结肠炎 (ischcmic colitis,IC)。 二、缺血性肠病的分类 第3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血管病变: 腹腔血管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症,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多种病因所致的血管炎及肠道血管畸形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狭窄是引起慢性肠系膜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全身性血管病变累及腹腔血管时,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时,也可出现肠道缺血。 三、缺血性肠病的病因 第4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血流量不足: 内脏血流量减少,均可导致肠道缺血。在腹腔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各种原因如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律失常或休克等引起心排出量降低,可诱发或加重肠道缺血,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 第5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3、血液变化: 血液高凝状态是导致腹腔血管血流缓慢、血栓易于形成而堵塞肠道血管的高危因素,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DIC及放、化疗等疾病,血液呈高凝状态,有可能诱发该病。 第6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4、肠管因素: 老年人由于肠管蠕动功能减退,肠腔内粪块的嵌塞,使肠腔压力增加,导致肠壁的血供减少,最终导致肠壁局限性缺血、变薄、坏死。 5、其他疾病 如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及肠梗阻等也可导致慢性缺血性肠病的发生。 第7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急性肠系膜缺血(AMI): 多见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为主;常见于心血管基础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风心病、血管造影后粥样硬化板块脱落。三联症: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器质性心脏病和强烈的消化道症状;约75%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可表现为肠梗阻,肠穿孔;发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进展迅速,死亡率高,可进展为休克、急性腹膜炎。 。 四、缺血性肠病的临床表现 第8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慢性肠系膜缺血(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重减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多发生于餐后15~30 min,l~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第9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3、缺血性肠炎(IC):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第10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1、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增高,常10×109/L,大便潜血常阳性。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也可增高,但血清酶和生化指标的测定对AMI诊断缺乏特异性。有学者提出D-二聚体升高对本病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其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五、缺血性肠病的诊断 第11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2、腹部X线检查: 是AMI最基本的检查。最典型征象是“指压痕”征,为增厚的肠壁黏膜下水肿所致。钡灌肠检查可见受累肠段痉挛、激惹;病变发展后期,可由于黏膜下水肿、皱襞增厚等原因致使肠管僵硬似栅栏样;同时肠腔内钡剂充盈形成扇形边缘。溃疡形成后,可见黏膜粗糙,呈齿状缺损。钡剂检查可能加重肠缺血甚至引起肠穿孔,腹膜刺激征阳性患者禁忌钡剂检查。 第12页,共34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二 3、超声检查: 为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迅速而有效。B型超声能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狭窄和闭塞;脉冲多普勒

文档评论(0)

xiaolan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你好,我好,大家好!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40162041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