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小学生学习动机.ppt

小学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小学生学习动机.ppt

  1. 1、本文档共6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合六个因素和三个维度,就可以组成行为的归因模式。 维度 行为结果 归因 预期行为 因素来源 成功 内部因素 骄傲、满意、信心十足 外部因素 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 内部因素 产生羞愧感 外部因素 会生气 稳定维度 成功 稳定因素 产生自豪感,提高动机 不稳定因素 产生侥幸心理 失败 稳定因素 产生绝望感 不稳定因素 会生气 控制维度 成功 可控因素 会继续努力 不可控因素 没有努力的动力 失败 可控因素 会继续努力 不可控因素 产生绝望感 不同的归因倾向,会使个体对成功和失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反应,并影响到个体对未来结果的预期,从而导致不同的行为。 如果个体长期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与不可控因素,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导致个体在认知、动机、情绪上的偏差,从而给个体身心健康、学习和自身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归因理论明确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这为小学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生通常将自己学习活动的成败归因于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和运气好坏四个因素,较少归因于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 教师有必要了解小学生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方式,并依据归因理论为小学生提供具有积极作用的反馈,引导小学生改变不适当的归因,树立积极的信念。 教师应该注意给予能力低的小学生以更多的奖励和更高的评价,给予能力高的小学生以较少的奖励和较低的评价,以此引导小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控制动机水平 适当运用强化 正确引导归因 培养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将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引导小学生认识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 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就是帮助小学生深刻领会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教师还需要注意引导小学生在确立自己的目标时不能盲从,应学会根据自己的成就动机取向,确立适合自己的目标,并鼓励他们努力追求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还应该适度对小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期望或要求。 教师还应为小学生提供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法和建议,以帮助小学生独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解决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 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在教授较简单的内容时,教师应尽量创造能够使小学生集中注意力、保持一定紧张感的课堂气氛;在教授较复杂、较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同时,在小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慢慢引导,以免小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会用奖励或惩罚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强化。 一般来说,奖励能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如果教师的奖励使用过多或运用不当,反而会产生消极作用。 同时,过多的奖励会使小学生对奖励逐渐麻木,从而弱化奖励的作用。 (一)科学把握强化方式 惩罚是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强有力的手段,如果教育教学活动脱离了惩罚,只坚持“正面引导”或“说服教育”,就会使教育教学工作走向片面。 在这种片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会对小学生的长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奖惩结合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 (一)科学把握强化方式 在运用奖惩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科学把握强化方式 明确奖惩的目的。 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根据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奖惩方式。 奖励应“公了”,惩罚应“私了”。 在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后,教师应及时对其行为给予反馈,从而使小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学习行为的结果。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小学生好的学习行为得到及时强化,不好的学习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二)重视反馈,强化学习行为 (二)重视反馈,强化学习行为 (1)为了避免小学生已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某些原因出现消退,以及防止不良行为的再次出现,教师应不定时地进行反馈。 (2)教师的反馈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和教育性。 (3)各种反馈信息要前后一致,避免互相矛盾,每次强化的内容、性质、标准也要保持一致。 教师对小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强化使用不当案例 案例一 小宇是个调皮捣蛋的学生,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班主任为了让小宇在课堂上安静,就让他去管理班级的纪律,把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同学名字记录下来,课后报告给班主任。 分析:班主任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段,让小宇能够自律,以身作则来管理班级纪律。但是,这种方法也可能是一种对不良学习行为的强化。这种强化会使小宇误认为,只要自己调皮捣蛋,就可以拥有管理班级纪律的机会。 强化使用不当案例 案例二 班主任准备了很多糖果,每次下课后,都会用这些糖果奖励那些表现积极的学生。

文档评论(0)

139****19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副教授、一级建造师持证人

一线教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6月21日上传了副教授、一级建造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