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料与史料学.pptVIP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错字 如《吕氏春秋·察传篇》中载有一例,“晋师三豕涉河”乃“晋师己亥涉河”之误;又如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三有一例,曾纮录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行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取《山海经》参校,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原诗应为“刑天舞干戚”。这些都是因为形近而造成的。 (2)、衍字 《吕氏春秋·遇合篇》“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有恶状”,原文作“客进,状有恶,其言有恶”,且下文有“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据此,应多有、名、状三字。 (1)、错字 如《吕氏春秋·察传篇》中载有一例,“晋师三豕涉河”乃“晋师己亥涉河”之误;又如洪迈《容斋随笔》四笔卷三有一例,曾纮录陶渊明《读山海经诗》,“行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取《山海经》参校,云“刑天,兽名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乃知原诗应为“刑天舞干戚”。这些都是因为形近而造成的。 (2)、衍字 《吕氏春秋·遇合篇》“客有进,状有恶,其名言有恶状”,原文作“客进,状有恶,其言有恶”,且下文有“恶足以骇人,言足以丧国”,据此,应多有、名、状三字。 (3)、倒字 《大戴礼记·礼运篇》“故圣王所以顺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而弗敝也”,此句不通,俞樾认为当是“山者不使居川,不使渚者居中原,故圣王所以顺而弗敝也”,“故圣王所以顺”为倒字。 净明宗教录原401页 净明宗教录原430页 净明宗教录原431页 净明宗教录原459页 净明宗教录原432页 (4)、脱字 王国维曾得到一本明抄本《张说之文集》,共二十五卷,以此校对嘉靖刻本,发现刻本脱掉三页,卷二十三脱文一篇,脱一行全书有十多处。同时代的抄本和刻本,竟然脱字如此。 (5)、并字 古书从上向下书写,上下文太紧,易为误作一字。如《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史记》作“触龙言”,后人不知谁对,后来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詟是龙和言的并字。 《战国策》“触詟说赵太后”章中的错字 裘锡圭,《文史》第15辑,中华书局,1982。 《战国策·赵策》:“左师触詟愿见赵后,太后盛气而揖之。” 《史记·赵世家》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胥之”。 清人黄丕烈《重刻剡川姚氏本战国策札记》、王念孙《读书杂志》都指出《赵策》“触詟”当从《史记》作“触龙言”。元人吴师道《补正》指出《赵策》“揖”字当从《史记》作“胥”(清人王念孙说同)。 帛书本此句正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大后盛气而胥之”。帛书本“太后”二字不重。 3、书的作伪 张心徵《伪书通考》统计,经部伪书七十三、史部伪书九十三、子部伪书三百一十七、集部伪书一百二十九。 (1)、托古 如《六韬》,托为姜太公所作。 (2)、争胜 如六朝和唐以后,道教为了与佛教争胜,伪造出《老子化胡经》,根据《史记》中老子西出函谷关的记载,说他是去印度传教,释迦牟尼就是其弟子。 (3)、邀赏(利) 如汉成帝好《尚书》,张霸编造一部102篇的《尚书》,称其为春秋以前旧物,成帝赏其博士头衔,后败露,头衔被剥夺,差点丢了性命。 二、史料学的产生 史料错误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甚至会误解历史。例如,《元典章》中《新纲目》“颁行四方已有年矣”,但据元刻本“颁行”乃“板行”之误。一字之差,关系《元典章》的法律地位,颁行指朝廷颁布流行,板行指地方刻板流行。 史料学专治史料,内容主要有辨伪、考证、校勘、搜集和整理 史料。 第三节、史料学的基本内容 一、辨伪的方法 明代胡应麟作《四部正讹》,第一次提出八点辨伪方法,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扩张为十二点。 1、查找史籍目录,是否收入该书书名。如无,可能是伪书。周秦之书可查《汉书·艺文志》,隋唐之书,可查《崇文目录》,元明之书,可查《四库全书总目》。但也少有例外,如前代目录收入伪书书名,后代照抄;前代书目未录,能考其实者,亦不伪,如唐魏征等撰《群书治要》;明清之野史、杂记、小说不见四库,但不是伪书。 2、考察作者有无其人。如为神话中人,则此书不可信。如黄帝作《素问》,夏禹作《山海经》,乃后人所托。 3、考察著作年代是否已有文字。 4、考察著作所载人物。如《管子》中有西施的记载则为伪作,因为西施是春秋末年越国人,管子是前期的齐国人,管子不可能知道远在千里之外的数百年后的西施。 5、考察著作中所载事实。如《商君书》称作者是商鞅,但是其中记载的长平之战,发生在商鞅死后七八十年,系伪作。 6、考察著作所载人、地、物名称。如《管子》称齐桓公而不称齐君或齐公,违背了生人不称谥的通例,可能是伪作。 7、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