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全册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情感目标:分析当地的民居特色和民居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献计献策。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任务驱动法、朗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分三组布置任务: 第一组网上搜集北京胡同的图片和资料,制作成《北京的胡同》ppt文件,课上展示。 第二组搜集关于“胡同文化”的相关文章,提炼观点,准备课上发言。 第三组调查当地的民居特色、民居文化及保护现状,试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天安门为中心展开联想。谈谈自己对“现代北京”的印象。 (二)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和几张有关“老北京”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氛围。 (三)老北京之韵──北京胡同。第一组展示《北京的胡同》ppt文件。 (四)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他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一)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二)从斃章中扺出作者谈“胡同文化”的相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呈现相关语句: “胡同文匆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亲昒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忍,安分守嶱(逆朥顺受”,?等。 四、厘渄思跫,理解股同文化的内涵 (一?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锦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松书8布局,名字,?目,环境) (让学琟走上来在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 1.布局──方正 2.名字──市民气息 3.数目──多 4.环境──静 (二)齐读5-12自然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咈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轁,不愿?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 关键句: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明确:课文先備人仨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瀶后写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在这种封闭的文匒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二是易于满足,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巍”。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自然段,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 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但他又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 (四)对于“胡同文化”还有其他的论述吗?你又是怎么看的呢?请第二组同学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考虑问题。 例: 1.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当然,我们说胡同文化是良莠不齐的,理应抛弃

文档评论(0)

中职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各种中职资料,自己各种党政机构总结,发言稿等。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