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协改正删除,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谢谢。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药品疗法是中医最常见一个诊疗疾病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 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药品。 中药起源很早。大约在原始社会 “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 ” 中药起源, 是中国人民长久生产、生活实践与医疗实践结果。 中医起源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据不完全统计, 中药现有一万二千余种, 其中植物药一万一千余种, 动物药一千一百余种, 矿物药八十余种。 因为其起源以植物药材居多, 使用也最普遍, 所以古来相沿把中药称为“本草”。 中药性能 13.2.1 四气 四气, 又称四性, 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温热性属阳, 寒凉性属阴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药品, 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如板蓝根、蒲公英、黄连等。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药品, 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 如附子、干姜、肉桂等。 药品寒热之性不甚显著, 称为平性, 如茯苓, 猪苓等。 五味 所谓五味, 是指药品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一样味道。 辛: 含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用于诊疗外感表证及气滞血瘀病证。 甘: 含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作用。 酸: 含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遗尿等证。 苦: 含有燥湿、清热泻火、降逆等作用, 用治湿证、热证、火证及阴虚火旺等证。 咸: 含有软坚散结, 泻下通便作用, 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癥瘕等病证。 淡: 含有渗湿、利尿作用。 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是指药品作用不一样趋向。 凡能诊疗病势下陷、病位在上或在表药品, 多有升、浮作用。 凡能诊疗病势上逆、病位在下或在里药品, 多有沉、降作用。 通常来说, 花、叶、枝、皮等质地较轻药品多主升浮; 果实、种子、贝壳、矿物等质地较重药品多主沉降。 归经 13.2.5 毒性 认识药品毒性可了解药品作用峻缓, 可有效地预防药品中毒, 并经过炮制、配伍、制剂等手段减轻或消除药品毒副作用, 以确保用药安全。 妊娠禁忌 在妇女妊娠期间, 有些药品含有损害胎儿或堕胎副作用, 这些药品属于妊娠用药禁忌。 依据药品副作用大小不一样, 分禁用药和慎用药两类。 禁用药: 毒性较强, 或药性猛烈药品, 及堕胎作用较强药。 马钱子、砒霜、雄黄、轻粉、斑蝥、蟾酥、川乌、草乌、胆矾、瓜蒂、巴豆、甘遂、大戟、牵牛子、商陆、麝香、干漆、水蛭、虻虫、三棱、莪术等。 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部分药。 牛膝、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枳实、枳壳、大黄、芒硝、芦荟、附子、肉桂等。 服药禁忌 是指服药期间对一些食物禁忌, 又称食忌或忌口。 通常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油腻、辛辣、腥膻、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食物。 寒性病证不宜食生冷食物和清凉饮料等; 热性病证应忌食辛辣及油腻食物; 肾病水肿, 应忌食盐或酸辣刺激食物; 皮肤病、疮疡患者应忌食鱼、虾、蟹、海味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药不宜与茶同服, 人参忌与萝卜服用等。 方剂 方剂组成标准 组成方剂药品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 称之为君、臣、佐、使。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关键诊疗作用药品。 臣药指辅助君药诊疗主证, 或关键诊疗兼证药品。 佐药指配合君臣药诊疗兼证, 或抑制君臣药毒性, 或起反佐作用药品。 使药指导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或调和诸药药品。 麻黄汤 君药麻黄宣肺平喘为君药; 配臣药桂枝辛甘温发汗助麻黄解表, 同时又可调和营卫; 佐药杏仁降利肺气, 与麻黄一宣一降, 恢复 肺气之宣降; 使药甘草 甘温, 调和诸药。 方剂组成改变 药味加减改变—“加味藿香正气丸”, “加味六味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药量增减改变 剂型更换改变—汤剂用于急症和重症, 丸剂用于缓证和轻证。 13.5 给药路径及剂型 中药给药路径: 口服、皮肤给药、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皮下注射、穴位注射、静脉注射等。 中药剂型: 传统口服剂型--汤剂、丸剂、散剂、酒剂、膏滋剂、露剂; 皮肤外用剂型--软膏剂、硬膏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 体腔使用剂型--栓剂、药条、钉剂; 新剂型--注射剂、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 * * 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协改正删除,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或者删除,谢谢。

文档评论(0)

132****57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0432333100000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