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导读教学课件-06 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pptxVIP

中华传统文化导读教学课件-06 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pptx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化统华读文中传导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 主讲人 王霁202005北京燧火石团队制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导化统华读文中传导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王霁 主编燧火石团队制作第五篇 治学治世篇中国自古看重教育,看重家庭,看重国家。看重教育就要“治学”,看重家庭就要“治家”,看重国家就要“治国”。中国古人认为,治学有治学之道,治家有治家之道,治国有治国之道。对治学之道、治家之道、治国之道的不懈探索和不断传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治学治世治国的治理文化。严谨治学、齐正治家、絜矩治国是中华治理文化的三大传统。絜矩之道是曾子提出的儒家治国思想,语见《大学》。指君子的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矩治国”即以絜矩之道治国,国君及各级官吏要发扬以身作则的道德示范作用,国家才能治理好。我国历史上不乏协助君主絜矩治国的名相,唐朝的张九龄就是一个突出代表,他政绩突出,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可以说,开元盛世之治有他一半的功劳。作为诗人,他诗风清淡,一扫当时绮靡之风,贡献也尤为突出。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唐代张九龄率众开凿的 “大庾岭新路”张九龄在辞官返乡期间,看到家乡百姓翻越南岭的艰难,决心开凿大庾岭,加强岭南岭北的贸易往来,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率领民众开凿了“大庾岭新路”,使梅岭古道告别了“人苦峻极”翻山越岭的境况,变成了可并行两辆马车的大山路,两旁还移植了大量的梅花。它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江,好像一条彩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之后,为了方便过往官员和商旅,唐朝还在驿道沿途修建了驿站、茶亭、客店、货栈等,使过往的人有宿有息,如坻京城。人们只需骑马行45千米的陆路,就可以从长江水系转入浈江,进入珠江水系。这条路的修建使梅岭一线真正成为沟通南北的商贸通道,并直接促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目 录13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家和万事兴:中国传统治家智慧14治国有道,得道大安:中国古代治国15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13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燧火石团队制作治学: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起脚处即是治学,在中国古人看来,治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没有治学,一切都是虚幻。正因如此,中国古人特别看重治学,不仅看重学什么、怎么学,还非常注重治学的精神。在他们眼中,治学不仅是学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学做圣贤。这是中国传统治学的一大闪光点。中国古人治学名言: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潜夫论·赞学》中国古人读书治学最有名气的境界说,当属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燧火石团队制作执经问难:古人治学的精神中国有个成语叫“执经问难”,意为拿着经典向老师质疑问难。它是流行于中国古代治学领域的一种治学方式,特别是在书院中,问难辩论非常激烈。《周易正义》的作者孔颖达曾去书院听人家讲经,他觉得人家说的不对,拿着经书一一问难,那名讲师被追问得下不来台。这就是中国古代治学的态度,并非众人唯唯,而是百家争鸣,尊重真理。稷下学宫论学图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统治者在都城临淄设立的一座学校,因位于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学宫规模宏大,学习者只发议论而不必担责,因此学术氛围炽热,思想自由活跃,学派林立,学生们围绕着天人关系、古今之变、礼法、义利等问题展开辩论,甚为激烈。良好的学术研讨氛围引来了四方游士、各国学者,据说,稷下学宫最盛时期的学员多达数千人。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孟子、荀子、邹衍、淳于髡等都曾在此学习过,孟子和荀子还曾在此任职。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燧火石团队制作古代的“官学”古代的学校,按学生学习的程度,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小学是启蒙教育,除了识文断字外,还要学习礼节仪式、音乐舞蹈、骑马射箭、书写计算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大学则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知识,为日后参与国家治理积累经验。小学和大学都由国家掌管,培养贵族子弟。正因如此,小学和大学被称为官学,官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始终是主导。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接受大臣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汉代的“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授,置博士弟子50人。到公元1世纪末,太学已扩招到1万余人。到公元2世纪的东汉中期,设立在洛阳的太学,就读学生竟已超过3万人。中国古代官学的规模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古代“太学”建筑学做圣贤:中国古代治学燧火石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