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7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 英文名称:Western Philosophy after Hegel 课程类别:公共课 学 时:32 学 分:2 适用对象:全校各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简介: 《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是高校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哲学思维训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20纪以来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哲学社会思潮,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了解,吸收借鉴现代西方哲学文明成果,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逻辑及各思想流派的主要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高学生以哲学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开拓视野、滋养心灵,丰富和发展哲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当代西方哲学 概论 (一)西方哲学的发展线索 1. 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哲学奠定了整个西方哲学的传 统和基本走向。实际上,西方哲学一直有两条线,分别由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开启。前者重概念和先天,后者重具体事物和经验。 2. 唯实论与唯名论:中世纪早期主要以柏拉图主义为其思想资源,后期则转向亚里士 多德主义。基于共相与殊相关系的唯名论与唯实论之争也源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分歧:唯实论是柏拉图哲学的产物,唯名论则与亚里士多德有不解之缘。 3. 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近代哲学中的唯理论延续了柏拉图路线,经验论则是亚里士 多德的后裔。康德看到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于是对二者加以综合,形成了他的批判哲学体系。 4. 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19 世纪晚期,穆勒基于德法两国和英国哲学家对康德的不同回应,首次在欧洲大陆哲学和英国哲学之间做出区分,后来这种区分逐渐被双方的哲学家所采纳和加强,形成了两种风格迥异的哲学传统,从而构成了 20 世纪以来西方哲学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不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潮,而是“做哲学”的两种不同的风格。 (二)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趋向 1. 从“认识论转向”(epistemological turn)到“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 一般认为,西方哲学的发展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古代哲学的重心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探究世界的存在及其状态,因而总体上处于“本体论阶段”。近代哲学仍要面对和解决本体论问题,但哲学家们不是“独断”地直接讨论世界及其存在,而是把对主体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视为本体论研究的前提条件,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即从“本体论阶段”进入“认识论阶段”。 现代西方哲学家们发现,传统哲学的很多问题和争论都和语言有关,因为一切认识或思想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如果没有语言,我们不但不可能进行认识和思想,而且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是,西方哲学发生了第二次“范式转换”即“语言学转向”,语言问题上升为哲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甚至全部哲学问题都被归结为语言问题。 “语言学转向”之后,哲学家们不再把语言仅仅看作是一种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是更多地关注语言与思想、语言与存在本身的密切联系,关注我们在语言中的“存在”,关注思想在语言中的“生成”,关注语言的界限。 分析哲学家认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失误”或“问题”在于对语言的误用。理想语言派认为,日常语言是粗糙的和不精确的,其语法形式容易掩盖语言的逻辑形式。传统形而上学命题就是由于把日常语言的语法形式误认为逻辑形式引起的,所以,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揭示这种混淆或误用,用一种理想的人工语言代替日常语言。 2.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20 世纪特别是 20 世纪中期以后西方文化舞台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后主义” (postism)的登场,“后现代主义”即是这一潮流中的执牛耳者。从哲学上说,“现代主义”始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广义)哲学。“现代主义”制造了很多现代神话,包括主体、理性、真理、本质、整体、同一、进步、解放等等。 这些新神话非但没有真正给人带来解放和自由,反而构成了对人的进一步压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的旨趣完全相反的运动即“后现代主义”。 在后现代主义眼中,理性、主体、主体性等概念全是虚构。自我不是自足的,更不是一 座与世隔绝的孤岛,我们与自然、与他人的关系不是主奴关系,而是伙伴关系。 后现代主义者试图把差异从“同一性的逻辑”中解放出来。在他们看来,哲学的目的不是寻求“异中之同”,而是在差异中理解差异。 3. 从“认识主体”到“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的人”: 在神话世界观中,人不曾是一个理智主体,而是一个包含情感和意志的“整体的人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