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全套复习笔记.pdf

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全套复习笔记.pdf

  1. 1、本文档共1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畴 中医内科古称 “疾医”, “杂医”, “大方脉” , 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 主要由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疫疠之气所致, 其辨证论治是以六经, 卫 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 内伤病主要指 《金匮要略》及后世内科专著所述的 脏腑经络病, 气血津液 病等杂病, 它们主要由七情, 饮食,劳倦等内伤因素所致, 其辨证论治是 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理论为指导; 二,中医内科学进展简史 (一)萌芽阶段(殷周时期) (二)奠基阶段(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三)充实阶段(魏晋至金元时期) (四)成形阶段(明清时期) 明代,薛己的《内科摘要》是第一用 “内科”命名的著作,王纶在《明医 杂著》中指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完素,杂病用丹溪; 明清时期,杂病和外感病的理论有很大的进展;杂病方面,《景岳全 书,杂证谟》主见 “人体虚多实少”,慎用寒凉攻伐;赵献可强调命门之 火;叶天土有 “久病人络”之论;这一时期的专病论著明显增多,如《慎 柔五书》《理虚元鉴》《疟论疏》《血证论》《中风论》等,对中医内科 学的形成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特殊温病学家的成就, 如叶天士的《外 感温热篇》 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成为后世诊治温病的准绳; 薛生白的 《湿 1 第 1 页,共 129 页 热病篇》 对湿热病证的发挥, 充实了温病学说的内容; 吴鞠通的 《温病条 辨》提出三焦辨证,完善了内科热病学术体系; 三,中医内科疾病发病学要点 疾病的发生形式,轻重缓急,病证属性,演化转归等,往往也受到下 列因素的影响或制约; (一)体质因素(二)病邪因素(三)情志因素(四)行为因素 (五)时间因素:大多疾病一般有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规律; (六)地域因素: 《诸病源候论·瘿候》说: “诸山《黑土中,出泉流者, 不行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指出瘿病的发生与水土有关 咳痰色白而淡薄者, 属风,属寒;咳痰黄而稠者属热; 咳痰白而粘者属阴 虚,属燥;咳痰清稀透亮呈泡沫样者属气虚,属寒;咳嗽喉痒,痰为泡沫 状者,属风痰咳嗽; 咳痰粉红呈泡沫样者属阳虚血瘀络伤; 咳吐铁锈色痰 或痰中带血或血痰, 多为肺热或阴虚络伤; 咯吐脓血腥臭痰, 就为热壅血 瘀之肺痈 腹痛部位不固定,多为气滞腹痛;腹痛固定,痛如锥刺,多为瘀血腹 痛;自胸至腹皆痛,脉沉而紧,苔黄腻者,为大小结胸症 ;大腹疼痛,多 病太阴;痛连胁肋,肝脾不和;少腹疼痛,痛在厥阴;少腹硬满急痛,漱 水不欲咽,或如狂喜忘,大便色黑,此蓄血腹痛;脐周阵发剧痛而腹松软, 或有吐下蛔虫者,多为虫痛; 但头汗出:即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余处无汗;兼见面赤心 烦,口渴,舌红苔黄者,是上焦邪热循经上蒸所致;头面多汗,兼见头身 2 第 2 页,共 129 页 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循经上蒸所致;如见头额 汗出如油,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为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危象; 半身汗出:是指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为左侧或为右侧或为下半身 有汗,而另一侧就常常无汗, 无汗侧为患侧, 多由经络阻闭, 气血运行不 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病及截瘫等病人; 手足心汗, 是指手足心出汗较多, 多为脾胃有病或肝经郁热累及于脾, 脾不主津,津淫于四末; 按神昏的浅深程度可分四个层次, 依次为神识恍惚, 神志迷漫, 昏迷,昏 愦 (一)治疗原就:治病宜早,标本缓急,扶正祛邪,脏腑补泻, ·异法方 宜 ·更多资料请登录 攻下法: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及逐水等法; 习惯上将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学资料合集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精品资料

认证主体王**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