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绿色的课堂教学生态.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营造绿色的课堂教学生态 清凉小学 陈敏华 物种在其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功能作用,物种之间的关系,一般称为生态位。从生态位的角度看,在一个群落中,每个物种都有不同于其他物种的时间、空间位置,也包括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如果从生态观的角度衡量,当今课堂存在的疾患足以令人警醒,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恐怕亦不为过,教学中充斥着教学量超载、师生关系失衡、话语泛滥等缺乏和谐的现象。从“生态”的观点来看,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课程教学入手,从儿童抓起。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如“相互依存”、“协同合作”、“伙伴关系”、“灵活性”、“整体性”、“多样性”、“开放性”等教育生态意识观念贯彻其间,使之成为迷人的生态课堂。感触颇深。下面举几个实例。   案例一: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霸权与控制 四年级(1)班的教室,下午第一节课间,教室的后面靠墙站着3个学生。问:“他们站在后面干什么?”有学生答:“他们上课插嘴,老师罚他们靠墙站到放学。” 下午放学时间,××小学大门口。一教师在大声训斥,家长、孩子低头不语。“你儿子我管不了啦,他要是能转到别的班级或学校去,我就谢天谢地了。”“倒了八辈子霉,碰到这样的学生,他上课从来不听讲,不是做小动作,就是挑我的刺,昨天上公开课黑板上有个字没写好,他在下面嚷嚷说写错了,这不是存心跟我捣蛋吗。”“哼!昨天的帐还没来得及跟他算,这不,今天又来了,叫他们用‘虽然……但是……’造句,你知道他怎么造的,‘虽然我学习很努力,但是杨老师就是不喜欢我’,我这是罪加一等了,认得你们狠了,你们走吧!”家长涨红了脸,不住地向老师赔不是:“他个小畜生不懂事,请老师多加管教,要不听话,您只管打……”   例中显示的,教师仅扮演霸权角色,发挥控制作用,通过命令、威胁、责罚,表现自己的权威,通过批评学生的行为和通过提出明确的、硬性的要求和作出评价,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往往只是对教师的霸权与控制的服从。课堂如此缺乏平等的对话,学生就更不可能发现自我。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拥有多种身份,并伴随有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和谐地促进学生发展。如知识的传授者、能力的培养者、榜样、心理医生、家长的代理人、朋友与知己等。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职责恐怕已经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结论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案例二:课堂教学生态中的学生行为:从众与退缩   四年级语文课,整堂课中师生的互动90%仅限于齐声回答,教师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则齐声作答“对”或“是”。其间,笔者曾问坐在旁边的学生:“你知道刚才陈老师为什么讲……”答:“不知道。”问:“那你刚才怎么也跟着说‘对’呢?”答:“不是大家都这么说吗,再说,老师也没想让我们说‘不对’呀”。课后笔者与学生聊天。问:“刚才看了你的作文本,你的故乡××很美呵,放假常去那儿吗?”窃笑,答:“那儿呀,瞎编的,唉,你可别告诉我们老师哟。”问:“假期不出去看看吗?”答:“我可不敢!再说上哪去看啊。”问:“老师不组织你们外出参观或搞调研吗?”“哎哟,我们老师吧,还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呢,有时下午都给我们补课。”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处于重要地位,没有学生就意味着没有课堂教学生态。从本质上说,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无能到有能,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转化,最终都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和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最终也是受学生学习状态制约的。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但在非生态性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却是最不活跃、最不主动的,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 从众行为,通俗地说就是“随大流”。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群体压力,使个人产生了符合社会要求与群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个人不仅在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会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不同的意见。从众的学生,其思维特征主要表现为独立性特别是批判性较差,喜欢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盲目附和。在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对学生缺少研究并充满霸权和控制的课堂中,多数学生会懒于独立思考,往往一呼百应,表现出较强的从众倾向。而从众行为极不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和求异思维的培养。一旦养成随大流的习惯,又会导致无自信的退缩行为,表现为在问题面前、困难面前、公众活动面前的退缩。上课不爱发言、集体讨论不愿参与、公共场合

文档评论(0)

xinxinas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