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氨氮生活污水改良UCT处理工艺.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整理 高氨氮生活污水改良UCT处理工艺   污水中氮磷含量增加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习惯改变,高氨氮、低碳氮比生活污水普遍存在,高氨氮生活污水对微生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很难进行生物处理,必须增加回流比来稀释原污水,生活污水中C/N低会影响总氮和磷的去除。所以,一般活性污泥法处理高氨氮污水有一定困难   高氨氮生活污水对活性污泥有很大冲击。一方面,使原生或后生动物不能适应高氨氮环境,形成胞囊,从而活性降低。另一方面,硝化反应中溶解氧不足,导致脱氮效果不好。通过对UCT工艺进行改进,系统具有较高的总氮、氨氮和COD去除率。   一、实验部分   1-试剂与仪器   生活污水,取自某大学家属楼生活污水排污口,水质见表1。葡萄糖、碱性过硫酸钾、抗坏血酸、钼酸盐、酒石酸钾钠、纳氏试剂均为分析纯。   TUV81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RLXUN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CMF5型COD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与之配套药剂有COD耗材1号和COD试剂2号);WTWMu)W630溶解氧测定仪;MilwaukeepH56笔式酸度计。   1.2实验方法   采用改良的UCT工艺处理高氨氮生活污水,装置分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淀区共4个区,工艺流程示意见图1。其中/回流为缺氧区至厌氧区,/回流为好氧区至缺氧区,/回流为沉淀区至缺氧区,/回流为缺氧区内循环,m回流为沉淀区至缺氧区,碳源投加点在缺氧区首端。   实验期间白天对进、出水取3次,间隔4h取样1次,混合后作为待测平均水样。实验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见表2。   二、结果与讨论   2.1总氮去除效果   2.1.1回流比对出水总氮的影响   回流比的调整分为七个工况,不同工况回流比对进出水总氮的影响见图2。   氮主要是在好氧区氨氮转化为硝酸盐氮和在缺氧区硝酸盐氮转化为氮气而去除,回流比是污水处理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参数。由图2可知,第一工况(15d),沉淀区至缺氧区污泥回流100%,硝化液回流100%,缺氧区至厌氧区回流100%,出水总氮平均值37.93mg/L。第二工况(611d)增加缺氧区内循环,回流比为100%,出水总氮平均值31.98mg/L,缺氧区内循环的增加提高了系统的反硝化效果。第三工况(1215dquot;加大沉淀区至缺氧区污泥回流至200%,出水总氮平均值为22-18mg/L,使沉淀区更多的硝酸盐氮进入到缺氧区,增大了缺氧区反硝化的潜力。第四工况(16-21d)取消缺氧区内循环,反硝化反应减弱,出水总氮平均值为25.70mg/L。第五工况(2225d)增大硝化液回流至200%,硝化液回流的加大,更多的硝酸盐氮进入缺氧区,通过反硝化反应转化为氮气,总氮去除效果提高,平均值为2165mg/L。第六工况(2635d)污泥回流降为50%,出水总氮平均值28.58mg/L。故第七工况从第36d起回流比调整如下:沉淀区至缺氧区污泥回流200%,硝化液回流200%,缺氧区至厌氧区回流100%,出水总氮平均值21.05mg/L。可见不同回流比对出水总氮有很大的影响。   回流比的增加使进水氨氮稀释增加,系统各区的氨氮浓度降低,在好氧区对硝化细菌的抑制减弱,进而硝化细菌大量繁殖,随着系统的运行逐渐达到低氨氮的稳态环境。   2.1.2碳源投加量对出水总氮的影   由于进水COD平均值为220mg/L,进水总氮平均值为95mg/L,C/N≈2-:1,C/N严重不足,仅依靠自身碳源不能使系统有较好的脱氮效果。反硝化菌属异养型兼性厌氧菌,碳源的种类和C/N是生物脱氮除磷重要因素。碳源对于反硝化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选用碳源为葡萄糖,葡萄糖投加分六个工况,碳源投加量对出水总氮的影响见图3。   由图3可知,系统运行稳定后,未投加碳源时,出水总氮平均值为37.58mg/L,此工况进行反硝化主要靠内碳源反硝化(PHAs),由于反硝化效率较低、速率慢,从而脱氮效率不可能很高。第一工况(15d)在缺氧区投加葡萄糖,C/N为3:1,出水总氮平均值为32.41mg/L,第二工况(611d),C/N为4.5:1,出水总氮平均值为22-12mg/L,碳源增加给反硝化细菌提供了营养,反硝化细菌利用碳源进行反硝化反应,出水总氮降低。第三工况(12-29d)C/N为4:1,出水总氮平均值为25.69mg/L,第四工况(3035d)C/N为3.5:1,出水总氮平均值为30.58mg/L,可见系统脱氮效果受碳源影响很大,投加碳源的多少对总氮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第五工况(3642d)恢复C/N为4.5:1,出水总氮下降,随着系统运行出水总氮平均值为20.23mg/L,此工况进行异养反硝化的外碳源较多,反硝化速率较快,进而脱氮效率提升。第六工况(4365d)C/N保持4.5:1不变,通过调节回流比

文档评论(0)

活力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