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线粒体与细胞的能量转换.ppt

  1.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 呼吸链的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上是按一定顺序排 列的,在线粒体内膜上主要有两条呼吸链 : FMN Fe-S Cytb Fe-S cytc 1 cytaa 3 Fe-S FADH2 NADH+H + CoQ cytc O 2 Ⅰ Ⅱ Ⅲ Ⅳ 琥珀酸 ADP+Pi ADP+Pi ADP+Pi ATP ATP ATP ( 三 ) 线粒体 DNA 的复制 类似于原核细胞的 DNA 复制。 一个 重链复制起始点 :控制重链自我复制 一个 轻链复制起始点 :控制轻链自我复制 复制特点: ? 轻链的复制要晚于重链; ? 重链的合成方向是顺时针的;轻链的合成方向是逆 时针的; ? 复制不受细胞周期的影响,可以越过细胞周期的静 止期或间期,甚至可分布在整个细胞周期。 复制时间: 整个复制过程约持续 2 个小时。 复制起始 mtDNA 的复制 ? mtDNA 的复制属于半保留复制,可以是 θ 型复制, 或滚环复制。最常见的复制方式是 D 环复制 ,首 先从L链上的启动子 (LSP) 转录出一段 RNA ,这 段 RNA 链受保守序列 (CSB) 片段的限制而与 L- DNA 链紧密缔合,从而置换出与H链配对的这段 DNA 链形成环,这时 RNA 链被线粒体 RNA 加工 酶 (MRP) 切断,形成H链复制的引物。由 mtDNA 聚合酶完成H链的复制,这段新合成的 DNA 链代 替相应的H链而与L链配对,从而形成三链D - 环结构,当H链复制 2/3 时,由于双链解开而暴露 出H链启动子 (HSP) 并在此处合成一段 RNA 引物 而引发L链的合成,最终复制出与亲代 mtDNA 同 样的 DNA 分子 四、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的转运 ? 线粒体具有 1000 多个基因产物,其自身合成的仅 37 种,因此大量蛋白质是在细胞质中合成的。 ( 一 )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基质中的转运 1. 需要条件 ⑴ 基质导入序列 ( matrix-targeting sequence , MTS )。 ⑵ 分子伴侣: 保持前体蛋白在线粒体外的非折叠状态 ? NAC : 与少数前体蛋白相互作用,增加蛋白转运的准确性。 ? hsc70 : 和绝大多数的前体蛋白结合,使前体蛋白打开折叠, 防止已松弛的前体蛋白聚集。 ⑴ 前体蛋白 与受体结合。 ⑵ mthsp70 可与进入线粒体腔的前导肽链交联,防止了 前导肽链退回细胞质。 ⑶ 基质作用蛋白酶 MPP :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 ,切除 大多数蛋白的基质导入序列。 2. 转运过程 线粒体蛋白穿膜转 运的布朗棘轮模型 示意图 转位接触点 线粒体内、外膜之间存在着接 触点,信号肽牵引蛋白质前体 运送时,可通过内外膜的接触 点,一步进入基质。 蛋白质的输入是一个耗能过程: 1. 在线粒体外解除与前体蛋白质结合的分子伴侣,需要通 过水解 ATP 获得能量。 2. 在通过 TIM 复合体时利用质子动力势作为动力。 3. 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后,线粒体 hsp70 一个接一个 的结合在蛋白质线性分子上,像齿轮一样将蛋白质“铰 进( hand over hand )”基质,这一过程也需要消耗 ATP 。然后线粒体 hsp70 将蛋白质交给 hsp60 ,完成折 叠。 ( 二 ) 核编码蛋白向线粒体其他部位的转运 1. 蛋白质向线粒体膜间腔的转运 ⑵ 转运方式 ① 整个蛋白进入基质,第 2 个信号序列 ISTS 引导多肽 链 通过内膜上的通道 进入膜间腔 。 ② 第 2 个信号序列 ISTS 起 转移终止 序列的作用,阻止 前体蛋白向基质转运,并 固定于内膜 上,切去位 于内膜上的 ISTS 部分后,进入膜间腔。 ③ 通过 直接扩散 从胞浆通过外膜而进入膜间腔。 ⑴ 信号序列 ? 基质导入序列 MTS : 引导前体蛋白进入基质。 ? 膜间腔导入序列 ISTS : 引导前体蛋白进入膜间腔。 2. 蛋白质向线粒体外膜和内膜的转运 ? 在外膜蛋白的转运中, 类孔蛋白 P70 的研究最 多。事实上在 P70 的 MTS 后有一段长的疏水序 列,也起着转移终止序列的作用,而使之固定 于外膜上。 ? 内膜上的蛋白质的转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普遍接受的线粒体起源假说为 内共生学说 ,该学说认为 线粒体可能起源于与古老厌氧真核细胞共生的早期细菌。 五、线粒体的起源 六、线粒体的分裂与融合 (一)线粒体是通过分裂方式实现增殖的 目前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线粒体的生物发生是通 过原有线粒体分裂完成的。 线粒体的生物发生过程: ? 第一阶段 —— 线粒体进行 分裂增殖 ; ? 第二阶段 —— 线粒体本身的分化过程,建成能够 行使 氧化磷酸化 功能的机构。 线粒体三种分裂方式: 出芽分裂 收缩分裂 间壁分裂 线粒体的分裂都不是绝对均等的。在同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