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洪桐大槐树和移民史料.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西洪桐大槐树和移民史料 ? ?? ?? ?? ?? ?? ?? ?? ?包选平? ? 编辑 古槐移民 ? ?水有源,树有根,人有血脉宗亲。那么,你来自何方呢?——可曾听祖辈们念叨过:问我 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数百年来这些 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幼皆知。古大槐树处位于洪洞县城,是闻名全国的明代 迁民遗址,海内外数以亿计的古槐后裔寻根祭祖的圣地。几个世纪以来,古大槐树被当作“ 家”,被称作“祖”,被看作“根”,成为亿万人心目中的故乡。 ? ?枣庄齐村郭氏分支,究竟来自何处?是唐末郭暧的后代随军来枣庄守边呢,还是明初大槐 树的移民呢?在少年时代,我常常听父辈们讲大槐树移民的故事,那时,我深信不疑,我 们就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人。及年长,发现山东许许多多的人们都说自己是洪洞县大槐树 移民。我就开始怀疑:明代以前,我们这里没有人烟了吗?后来读地方志,志书里说,据 统计枣庄地区,有60%以上的村庄是明初大槐树移民而来。枣庄、齐村不在其列,这些村 庄早在唐代以前就存在了。再说这60%的村庄里,是纯粹的移民呢,还是原来就有不多人 口,后来又增加了一部分移民呢?谁人能统计得那么准确?近读家谱,我相信:我的祖籍 是江苏邳州黄泥湾,黄泥湾是由八义集大郭庄那里迁居而来。问题在于黄泥湾是什么年代 从八义集大郭庄迁居而来?八义集大郭庄又是什么年代从峄县上郭家迁居而来?《上郭谱 》记载:一世支祖为郭公颐,与上郭一世支祖郭公修真平辈。明朝中叶八世祖加忠迁往邳 县八义集大郭庄,这里的记载因缺乏具体年代,其准确度有多大?至于八义集大郭庄支祖 向黄泥湾迁居,只是口传,没有文字记载,什么时间迁出连传说都找不到。齐村支祖由黄 泥湾迁出,已历经十代人。从家谱上看,与邳州大王庙那一支派从黄湾迁出在年代时间上 很相近。我们家谱上记载的许多人物大都是断代史,史料很不全面,再加上以讹传讹,人 为的主观错误所至。《上郭谱》首卷第20页,邳州18世郭恒桢在谱序中写道:“吾郭氏之 由山西洪洞迁山东兖州,分居徐东邳有年矣,代远年湮,多遭丧乱,谱牒失修,又有年矣 。予生也晚,家贫不克力,学识之无而已年。念及水源木本之事,敦宗睦族之行,心有余 而力不足。峄县族人,祖居之邦也。”他肯定郭氏族人是洪洞移民,但时间没有说明。《 上郭谱》首卷第21页,邳县19世郭允涵认为:“吾族散处于邳睢铜灵丰沛间者有年矣。明 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地乃汾阳王之后裔也,三支祖修真墓前有碑文可考。”这位 19世族人,说得十分肯定,故不能排除我们是口碑相传中的大槐树的移民。 收藏 分享 顶 踩 分享到: \o "QQ空间" QQ空间 \o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o "腾讯朋友" 腾讯朋友 李氏万叶工农仕学商誉满神州 家训千言忠孝仁义信谱写春秋 李俊文 版主 UID 17189? 帖子 13916? 主题 1210? 精华 3? 积分 15450? 威望 37 ? 金钱 1455 ? 性别 男? 来自 孝感大悟? 在线时间 30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6-7? 最后登录 2016-4-27? \o "复制本帖链接" 2# ?发表于 2015-10-27 16:40?|? 只看该作者 一、古槐移民传说 ? ???据《洪洞县志》和《明史》记载: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 ,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增,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 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 兵燹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 无人之地。在中原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 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四境安谧。较之于相邻诸省, 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 地区。洪洞等地土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明朝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便大量从山 西往外地迁民,凡“丁多田少”及“有丁无田”之家,都在迁移之列。从洪武初年至永乐 十五年,五十余年期间组织了十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 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为唐贞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 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前遮数亩,荫藏数目”的汉槐,车马大道从 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鸹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权在广济寺 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发放“凭照川资”。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荟萃之地。明洪武至永 乐十五年间,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