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健康教学论文:论中学生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docVIP

体育健康教学论文:论中学生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之研究 摘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的目标。本文通过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体育课程改革及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前言 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中学体育作为终身体育中的重要环节,对学生良好体育锻炼态度和习惯培养与未来终身体育的衔接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在中学阶段开设的体育课在教学模式陈旧、内容上重复、形式上单调,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甚至由于学习紧张而中断了体育锻炼,更谈不上坚持锻炼.。这不仅影响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完成,对学校体育与未来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也有不良影响。教育部关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体能素质和肺活量持续下降,肥胖学生明显增多,近视率居高不下,高中学生近视率超过79%。因此,笔者试图就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进行初步研究,以期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中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有所裨益。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特点、形成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及其特点 3.1.1体育锻炼习惯的定义 金钦昌在《学校体育学》一书中指出:“习惯是由于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 [1]英文单词“habit”(习惯)义为人类行为中较具体化、固定化、常出现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形成可能与体质、气质有关,故有不易改变之意。 体育锻炼习惯是人类众多行为习惯中的一种,关于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学术界众多学者多发不一,尚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从生理学角度看,有的学者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稳固的条件发射,是多次重复刺激逐渐形成的”。[2]有的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内外环境刺激下,经过发射神经调节所形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在体育锻炼习惯的生理学研究中,人们对于某些生理的需求促使自身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对个体生理的刺激作用又发向促进了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看,《体育心理学》一书中对体育习惯的解释为:“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包括场地、时间、器材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联系和重复形成的稳固联系。”还有学者提出体育锻炼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逐步养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3]从行为学角度来看,有的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在长期锻炼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自觉主动的、情感愉悦的、经常重复的行为,是自身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稳定的行为方式。”毛振明则认为习惯是从无到有的养成过程,即“是人在后天的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定势和行为模式。” [4]从社会学角度来定义,有人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习惯,它是社会化程度更高,有明显的身体行为,更为理性的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们在后天不断重复的身体活动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倾向。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应以一定的锻炼频率、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持续时间为保证。因此有的学者给体育锻炼习惯下了操作性定义。有的认为:“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学生是指每周参加锻炼三次或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者为有体育锻炼习惯,反之则认为无体育锻炼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用时间来作保证的,偶尔的行为不能算是习惯。[5] 针对中学生特点,笔者认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中等以上,保持这种状态达到6个月以上,就认为已经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3.1.2体育锻炼习惯的特征 根据以上对体育锻炼习惯定义的界定,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特征为: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在后天实践活动中的不断重复而形成的,并且对其所坚持的锻炼项目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主动参与意识。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在某种情景不断重复、反复刺激所引发的,有相对固定的锻炼内容和方式。 能够经常坚持,表现为一定的锻炼时间、次数和强度,并且无需更多的意志力来控制就能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习惯形成的初期,不稳定,当有其他新异刺激出现时,易发生变化,当习惯定型后,要想改变也很困难。 在完成习惯动作时,,能不断地从中接收正反馈信息,获得愉悦的运动体验。体育锻炼会逐渐成为自身生活中相对稳定的一种行为方式。 4. 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机制 4.1生理学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在长期的、系统的锻炼过程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