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生物制品学第四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_下载.ppt

兽医生物制品学第四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_下载.ppt

  1. 1、本文档共1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兽医生物制品学第四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_下载

第四章 生物制品生产基本技术 第一节 菌种与毒种选育技术 一、生物制品毒种的标准 生物学性状明显,历史清楚:形态、生理、生化典型、血清学、来源、代数等清楚。 遗传学纯一稳定:稳定纯一的菌种,才能制造出高质量稳定的疫苗。 免疫抗原、反应抗原好:高质量疫苗的基础。 毒力在适当范围内:灭活疫苗应该是强毒,弱毒疫苗安全,中等毒力的如ND-I系,IBD中等毒力苗。测定毒力要用敏感动物进行。 二、强毒种的选育 1、强毒种的用途:灭活疫苗、诊断试剂、抗血清、攻毒试验。 2、强毒种来源:典型传染病分离培养; 保藏中心提供。 3、强毒种分离: B、致病力(动物、鸡胚、细胞试验)。 C、抗原性(免疫及反应抗原试验) D、稳定性(传代不变异) (一)纯粹试验(分离培养、鉴定)。 (二)致病力测定 菌(毒)种的致病力(或称毒力)常用易感实验动物、本动物(原宿主动物)、禽胚或细胞进行测定,用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ID50)、禽胚半数致死量(ELD50)、胚半数感染量(HD50)、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等来表示。 (三)抗原性测定 反应原性测定,一般采用血清学方法,以抗体滴度或效价表示。 免疫原性测定,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菌(毒)株制成疫苗,免疫动物,经1~3 周后用致死剂量的强毒攻击,以保护率表示。抗致死量强毒越多,保护率越高者,免疫原性越好。抗原性的测定,也需设阳性和阴性对照,否则无效。 (四)稳定性测定 一般采用培养基或动物、禽胚、细胞对菌(毒)株进行传代培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测定其致病力和抗原性,以证明其遗传性状的稳定。 达到:毒力强,纯粹,抗原好,稳定的菌种,最后冻干保藏。这就是强毒菌种的标准。 复壮:弱毒菌种在敏感动物或细胞上多次传代,达到毒力增强的目的(日本731部队用人试验,目的是增强细菌毒力,做细菌武器使用。)。 三、弱毒种的选育 1、用途:弱毒疫苗,诊断试剂,免疫血清。 2、来源:自然界筛选和人工诱变。 3、弱毒筛选途径: 自然界弱毒筛选: 同源弱毒—新城疫I系 异源弱毒—火鸡疱疹病毒疫苗,它们都是在自然界寻找发现的。 人工诱变筛选: 人工致弱强毒株 (1) 物理途径:高温、干燥、射线等 1881年,巴斯德将炭疽强毒菌在42.5℃高温下长期传代培养,育成了炭疽弱毒菌株。 巴斯德又将含有狂犬病病毒的脑脊髓置干燥条件中处理,获得了狂犬病病毒弱毒株。 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强毒株经紫外线照射后能引起基因突变,从而出现遗传性状分离,再进行蚀斑挑选,育成弱毒株用于制造弱毒疫苗。 (2)化学途径:化学诱变剂 如通过亚硝基胍处理支原体己育成了鸡支原体疫苗株和肺炎支原体突变株; 将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强毒株在含有1/500~1/1000 醋酸铊的肉汤培养基中培养传50 代后,育成了弱毒株。 (3)生物学途径 ① 适应钝感动物(非自然宿主): 我国的猪瘟兔化弱毒株,是将猪瘟病毒强毒株通过兔体传400 余代后育成的。 ②适应钝感禽胚: 鸭瘟鸡胚化弱毒株,是将鸭瘟病毒强毒株经鸭胚传9 代和鸡胚传23 代后育成的。 羊痘弱毒株---强毒株,鸡胚传代;鸡痘弱毒株—强毒株,鹌鹑传代; ③适应细胞:多采用同源或异源动物组织的原代细胞。我国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株,是将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强毒株通过驴白细胞传代育成的。 猪丹毒弱毒株(GC42)---强毒株-豚鼠370代,鸡2代. ④杂交减毒: 流行性感冒弱毒株的育成是将温度敏感株(毒力弱,抗原性弱)与流行株(毒力强,抗原性强)进行混合培养传代,两者毒力基因发生交换产生毒力低、抗原性强的毒株。 (4) 基因工程途径 伪狂犬病病毒,去除决定其致病力的TK 基因获得伪狂犬病病毒TK 突变株,用该突变株制成的疫苗是第一个商品化的基因缺失疫苗,预防伪狂犬病效果十分理想。 4、初选的依据: 生物性状改变—猪丹毒杆菌变长丝状,菌落光滑变粗糙。 病毒蚀斑变异。 温度敏感变异。 药物敏感变异 营养变异 宿主变异 第三节 细菌培养技术 细菌培养技术是生物制品制造的基础,一些内容在微生物学已经学习过,这里主要讲一些重要的细菌培养技术。 一、细菌生长规律与条件 大家一定要熟悉细菌的生长曲线,因为不同的生物制品,要用不同时期的细菌,如细菌疫苗,要对数期或稳定期细菌;芽孢疫苗,要衰老期细菌;外毒素要老龄细菌。 其次,要根据不同细菌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培养,用不同的培养方法(需要氧气,微需氧,厌氧。另培养温度,pH,渗透压等。)。 二、细菌培养的基本技术 步骤:先分离出单个菌落→斜面培养基→生化或血清鉴定→菌种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肖**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