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道德经演示文稿 2.ppt

  1. 1、本文档共10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老子 道德经演示文稿 2.ppt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元·赵孟頫,《道德经》,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一)人的知识能力:区分、避难、启明 人间问题来自人的“知”, 所以要步步提升,面对天下大乱的局势,探本求源,至少不能忽略一个原因,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有的认知能力。作为万物之灵,人的认知能力无疑是他出类拔萃的必要条件,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能力的偏差发展,给人间带来了各种困境。那么,“认知”是怎么回事?它的正确作用以及正常发展又应该如何?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1、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之关系)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1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2章】 首先,人在求生存时,认知能力必须“对万物”加以分辨,厘清外在事物的利与害。譬如,水果之可食与不可食;动物之可近与不可近;环境之可处与不可处。没有这样的区分能力,人的生命必然陷于危险状态;充分使用此一能力,则有利于人类控制万物,进而推演为日益精巧的文明社会。问题在于:一旦区分,产生好坏与贵贱之别,则人们自然群起追逐与逃避,犹如孔子所谓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接着就难免出现竞争、斗争与战争了。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2、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之关系)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第9章】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第13章】 藉由经验与学习,人们了解自己“与万物”的关系,也明白短视近利可能造成的后遗症,于是以认知为“避难”之方,不与一般人同样见识,并且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淮南子?人间训》有一段”塞翁失马”的故事,描述一位老翁的得失观念“总是”与邻人的相反,而事后又一再证明他的远见有理。这正符合老子所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明白此一道理,无异于深通人情世故,免于责怪与患难,可以平静而安全地度过一生。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16章】 在老子的理想中,还须再往上跃升,亦即以认知为“启明”。所谓启明,就是要由“整体”观点来看待我与万物,使一切合而为一。在此,“整体”所指涉的正是“道”,因为万物(包含人类)皆由道而来,并且也将回归于道。老子推许“明”的意境,谈及的有:“知常者明” 【十六章】 “见小曰明” 【五十二章】 “自知者明” 【三十三章】 「不自见故明」【二十二章】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3、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一切) 人若排除自己执着的念头,觉悟自己与万物皆在同一个道之中,明白了永恒的常态现象,然后人生自然可以离苦得乐了。《庄子?秋水》有“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一语,所展现的即是启明之境,以此为凭借,才可进而逍遥无待。 以上已就认知作用的转化与提升稍作说明,其原则也符合老子求道的态度,亦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探求知识,每天要增加一些;探求道,每天要减少一些。减少之后还要减少,一直到无所作为的地步。无所作为却什么都可以做成。何以如此?因为人的智力有限,不如减损成见与欲望,让万物自然运作发展。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 如果克就老子的方法来说,则关键在于“虚”与“静”二字。他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十六章)意思是:追求“虚”,要达到极点;守住“静”,要完全确实。万物蓬勃生长,我因此看出回归之理。一切事物变化纷纭,各自返回其根源。在此,虚之后,能空能明;静之后,能安能观。能够明而观,就将觉悟万物源生于道,也回归于道。然后个人不仅不会轻举妄动,刻意造作,喜怒随人,而且还可展现“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趣味。 老子的道“虚静”详解 (二)、道是整体:“致虚极,守静笃” 老子在这段话的最后,说了“没身不殆”(终身免于危险)的结语。“没身不殆”听起来有些消极,好像处于乱世之中,对于众人争夺之物要“保持距

文档评论(0)

yuzongxu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于**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