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课程进度计划 -王婷婷.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材料课程进度计划 -王婷婷

《建筑工程测量》教案 专 业: 建筑工程技术 班 级: 2014级建工1、2班 教 师: 王婷婷 学 年: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 二、课程针对的就业岗位 三、课程教学目标 四、职业能力目标 五、学时分配表2-5 序号 课程内容及分配学时 备注 课程内容 学时数 总学时 讲授 实训 1 绪论(建筑材料的分类、发展) 1 1 2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1 1 3 无机胶凝材料 5 3 2 4 混凝土 11 9 2 5 建筑砂浆 4 2 2 6 砌筑材料 24 62 62 77 建筑钢材 212 68 14 8 防水材料 3 1 2 79 绝热和吸声材料 31 61 1 10 木材 22 22 111 装饰材料 44 22 22 合计 348 332 16 六、 教学情境设计表2-6aa 七、 课程教学实施 1. 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以“工作过程、工作技能”为主线,创设工作情景,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辅助指导的原则,采用如下教学手段:工作、学习、培训合一;根据工作任务学生自己独立制订工作计划、工作过程、自我管理、质量的自我控制、工作的自我评价;由校企专家、能工巧匠等组成教学团队,强化指导的职能。通过模块化教学活动完成阶段性工作技能培养。 (1)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工作技能引领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动力。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现场教学,选用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将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企业专家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工作情景,加大实践的容量,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地建筑材料的检验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熟悉现场施建筑工程材料运用、管理的要点。 (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2.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1)教师动员说明本课程教学针对的就业岗位、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知识体系与教学任务、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等事项;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团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进行学习;由学院指导老师或企业聘用指导老师管理,负责给学生授课、学生食宿安排、学生考勤、学生请假销假、学生调休、检查学生学习过程、解决临时性问题等。实训后由教学团队老师对此岗位操作技能进行考核。 (3)各实验小组、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完成任务流程、完成时间、现有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制订完成工作任务计划、技能训练目标、理论知识学习目标、实施过程质量保证措施、质量监控制度、质量评估标准见表2-3: (4)实施并做好岗位工作记录见表2-4及自我总结评价见表2-5; (5)技能、理论知识和职业资格证书考核与鉴定。学生在实训期间可申报质检员或材料员。按照国家或行业职业技能考核与鉴定程序,经有资质的鉴定部门考核鉴定合格,可获取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每人获取一种职业资格证书,为本课程合格的必备条件之一。 (6)以质检员或材料员岗位应知应会的标准考核学生。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1)注重现场实训教学指导书和课程设计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库,努力实现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4)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结合,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5)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

文档评论(0)

117631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