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高陡构造地震采集技术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山地高陡构造地震采集技术 李正佳 (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摘要受技术装备和方法的限制,山地高陡构造地震勘探技术长期以来发展较为缓慢. 采集的地震资料不能满足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需要。近几年来,随着物探采集装备的更新, 资料处理技术的提高,地震采集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山地高陡构造的采集技术取得了明显 的进步,在咀前没有获得资料的高陡构造主体部位获得了具有一定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在过 去被称为勘探禁区的火山、陡构造区获得了可用于构造解释的地震资料。本文就近几年来四 川山地高陡构造的地震采集技术进行了总结,重点对观测系统设计、激发和接收问题解决技 术进行了分析,为今后在该类地区的地震勘探提供借鉴,为进一步发展山地高陡构造采集技 术提供基础。 关键词山地高陡构造采集技术激发接收 =} 口 四川盆地山地高陡构造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和周边地区,分布面积占盆地总面积的 2/3,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构造褶皱强烈,出露地层老。面对这种复杂地震地质条件的 勘探区域,从1967年在川东卧龙河构造开始,至今历经三十多年,四川石油管理局地球 物理勘探公司完成了大量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研究和生产实践,经历了1973年前的光点 地震技术,1997年后的高覆盖数字地震勘探四个技术应用与发展阶段,形成了完善的山 地高陡构造采集技术,发现了石碳系、二叠系生物礁,三叠系飞仙关组鲕滩等高产气藏。 其中,前三个阶段应用的地震技术,在构造主体部位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不能艇 释构造形态特征。1997年后,国际国内快速发展的物探技术,在四川山地高陡构造区得 到了迅速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的技术攻关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该 类构造区的地震采集技术:在观测系统设计上,利用模型模拟技术进行精细设计,利用 观测系统测试技术优化观测参数;在解决致密坚硬岩石激发接收问题上,通过地面地质 调查技术的应用,按照“五就五避”原则优选激发接收条件,通过先进物探装备的应用, 提高了测量选点、钻井井深和钻孔接收等环节工作质量;通过激发和接收的组合试验与 分析,压制各种噪声,增强了激发接收有效信息能量;在采集麓工过程质量控制方面, 现场实施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和定量分析技术,严格控制了过程质量。这些技术的应用, 在四川山地高陡构造主体部位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地震地质特点 1.地表地震条件 四川盆地东部高陡构造属于不协调褶皱,在平面上形成一系列平行的隔挡式褶皱, 正向高山,植被茂密,地形恶劣,起伏大,相对高差一般在500~1000m。构造核部出 露岩层老,一般为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翼部地层陡倾,倾角50。至直立倒转,主要为 上三叠统砂泥岩地层,向斜部位分布侏罗系红色碎屑岩。在构造核部地形相对平缓的部 位和山坡,这些致密坚硬岩石直接裸露地表,局部偶有松散堆积表土,厚度一般都小于 Ira,在坡谷往往堆积有厚度变化较大的坡积物。构造翼部出露的上三叠统,为四川主要 产煤地层,数量多、规模大小不一的煤矿在构造两翼平行构造轴线方向连续分布。 盆地周边地区除了地形恶劣、植被密集覆盖外,出露岩层更老,下古生界所有地层 从盆地向外依次全部出露。 2.地腹构造特点 四川山地高陡构造的形成受盆地基底格架、大地构造背景、盖层演化和构造作用力 等多种地质因素制约,在遭受了多期强烈的构造作用后,由于沉积盖层中不同地层岩性 存在强弱差异,形成了现今的构造模式(图1):主体部位构造高陡狭窄,纵横向变异大, 断裂发育,大断层下盘伴生了众多的潜伏构造,构造主体部位脆性层形成的同心褶皱与 宽缓向斜—卜一缓翼前缘带一卜一主体构造—卜陡翼前缘带.卜一宽缓向斜 地表一Tj 嘉陵江组 柔性层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