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缺陷病().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免疫缺陷病()

Chapter 19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IDD: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增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原因: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 所累及的免疫成分: 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联合免疫缺陷、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 Clinical character 1、感染 2、肿瘤 3、易伴发自身免疫病:SLE、RA多见 4、遗传倾向 Section1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PIDD) PIDD是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 分类: 特异性免疫缺陷(B、T和联合免疫缺陷) 非特异性免疫缺陷(补体和吞噬细胞缺陷) 一、 Primary B cel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定义:B细胞先天性发育不全或B细胞对T细胞传递的信号反应缺陷而导致抗体产生减少的一类疾病。 特征表现:体内Ig水平降低或缺失;外周血B细胞减少或缺失, T细胞正常; 临床表现: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对某些病毒易感性增加。 常见疾病: (一)X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Bruton 病) (二)选择性IgA缺陷 (三)X-性连锁高IgM综合征 发生机制:CD40L基因突变,致B细胞不能增殖和类别转变。 IgM增高。 临床症状:患儿易反复感染。 二、 Primary T cell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定义:涉及T细胞发育、分化和功能障碍的遗传性缺陷病。 特征:间接导致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功能障碍。 常见疾病: (一)DiGeorge综合征 发病机制:先天胸腺发育不全,T细胞数目下降,B细胞正常。 临床表现:反复感染病毒、真菌、原虫及细胞内寄生菌。 (二)T细胞活化和功能缺陷 T细胞膜分子表达异常或缺失。导致T细胞不能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 三、 Primary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定义:T、B均出现发育障碍或缺乏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疾病。 (一)Severe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1.X-性连锁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X-SCID) 发病机制:IL-2Rγ链基因突变,导致T 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障碍。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1)腺苷脱氧酶和嘌呤核苷酸磷酸化酶缺陷引起 (2)MHCⅠⅡ类分子缺陷引起 四、Complement system deficiency 发病机制:补体固有成分、调节因子、补体受体缺陷导致疾病(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五、Phagocytes deficiency 发病机制:吞噬细胞减少或功能异常 中性粒细胞减少 吞噬细胞功能缺陷: 慢性肉芽肿病: 缺乏杀灭吞入微生物NADPH氧化酶→微生物持续存在于吞噬细胞内又不能被清除, 刺激CD4+T细胞,形成肉芽肿。 Section2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AIDD) 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AIDS临床特点: 1、机会感染 2、恶性肿瘤 3、神经系统疾病 传染源:HIV无症状携带者和AIDS患者,通过接触HIV污染的体液而感染。 传播方式:性接触、血液传播(输血、血制品、静脉毒瘾者)、母婴垂直传播 (一)HI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HIV为有包膜的逆转录病毒,HIV-I和HIV-2两型 (二)AIDS的发病机制 HIV的包膜糖蛋白的gp120可与CD4细胞(主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的CD4分子高亲和性结合。 主要导致CD4 +T细胞数量的减少和功能缺陷,引起以细胞免疫为主的免疫功能严重障碍。 1、HIV侵入免疫细胞的机制 2、HIV损伤免疫细胞的机制 B)HIV间接杀伤靶细胞 1) HIV诱生靶细胞产生细胞毒性细胞因子,抑制正常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 2) HIV诱生CTL或抗体,杀伤表面表达病毒抗原的CD4+T细胞. 3) HIV编码的超抗原引起某些TCR的T细胞死亡。 C)HIV诱导细胞凋亡 1)gp120与CD4交联,引起胞内Ca2+升高细胞凋亡。 2) gp120与CD4交联,促进细胞表达Fas分子,细胞凋亡。 3) HIV附属基因编码的tat增强Fas/ FasL敏感性。

文档评论(0)

phltaot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张**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