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病证思辨录.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疑难病证思辨录》医案辑要 哲璇按:上海柯君雪帆著《疑难病证思辨录》,本章回体医案小说。余喜其方证详明,析理晰微,故特辑出其论医处,分类别裁,汇为医案专篇。盖柯君之作,由案成文,余之所辑,由文成案,复其原旧也。非余好为古辞,实为省时故,俾重点显明故。是以余又于案后有“或问”、“曰”等问答语,以应照原著之“思辨”二字也。 一、伤寒发热(大叶性肺炎) 一诊:老水手年近花甲,忽于航途触冒风寒,遂高热恶寒,面白气急,无汗头重,口渴微喜热饮,咳亮,稍吐白痰,便结溲赤。舌淡红(哲璇按:原书前文言“舌色暗红”,后则云“舌不红”,是隔日有变乎,抑诊者之察异耶?余无所从,故以正常舌质记之。)而边有齿印,苔厚腻满布而润,脉弦细数。白细胞35000/mm3,中性粒细胞96%。胸透左肺大片阴影,边缘不整。西医诊为大叶性肺炎。此素体湿盛,新感寒湿,内外合邪,袭于太阳之经。宜遵仲景法,予麻黄加术汤出入: 净麻黄3克 桂枝4.5克 制苍术9克 枳实9克 陈皮4.5克 姜半夏9克 茯苓9克 杏仁9克 瓜蒌仁9克 生姜9克 或问:“高热,口渴欲饮,便结溲赤,脉数,此热证也,而以辛温解表者何?”曰:“老人肠液不足,便期长,虽秘结而腹无胀痛,故非热结阳明也。高热则易见口渴、溲赤、脉数,无以分寒热也。热者必面红目赤,今反面白,微喜热饮,恶寒独重,邪在表而湿象显,是《金匮》所论之太阳寒湿也。若治以清热解毒,则谬之甚也。” 二诊:夜中大汗,热退身凉。然舌苔未化。《金匮》云:“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原方苍术增至12克,桂枝减为3克。 三诊:高热复起,继发呕吐,是经传少阳,而成太少合病。症见恶寒发热,肌热无汗,咳嗽胁痛,烦躁,大便仍秘。脉弦滑带数,苔转微黄。上方加柴胡3克、黄芩12克,以成柴胡麻黄汤。 四诊:药后微汗而热解,大便自下,咳痛减微,虽略有恶心,然苔已化薄,脉不甚数。今太阳已罢,转属少阳,主以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9克 太子参9克 姜半夏9克 黄芩4.5克 茯苓9克 蔻仁3克 六曲9克 生姜9克 或又问:“止加柴芩,何以通便?”曰:“《伤寒论》阳明篇230条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此得自小柴胡转运枢机之力也。” 继以二陈汤加味调理一周收功。 二、正水(心力衰竭) 一诊:六十老太,症见多般。肺蕴痰热,宣肃不利,故频咳而音低不爽,吐痰色白质稠。脾失健运,故恶心呕吐。肾阳虚损,阳不化气,水饮凌心射肺,气不归元,故既喘又肿,面白唇暗,颧红神萎,四肢厥逆。脉弦数而硬,散乱不整,尺部无根。舌质淡而紫暗,苔薄白且润。此肺、脾、肾三脏俱损,又戴阳证现,非温阳利水、益气固脱无以治。加味参附龙牡救逆汤: 别直参6克 熟附块9克 炒白术9克 川桂枝2.4克 炒白芍4.5克 煅龙骨30克 煅牡蛎30克 姜半夏12克 泽泻9克 猪苓9克 茯苓9克 生姜3克 前两日一日二剂,昼夜分服。后四日一日一剂。 或问:“病者目窠上肿,颈脉动,手足身肿,凹而不起,非风水乎?盍断以正水?”曰:“风水重于风,属表也;正水重于水,属里也。”又问:“真武汤功专温阳利水,何不独用之?”曰:“症以阳衰为本为急,况虚阳欲脱之候已现,急当救里固脱,此标本缓急之判也。必合龙、牡且重用之方妥。”又问:“老妪素有风心,心衰屡犯,今西医又诊有肺瘀血,可攻以活血化瘀乎?”曰:“阳气充则血行,且戴阳为虚证,弗为补固而反消伐之,虚虚实实,可乎?”又问:“血检其白细胞29700/mm3,中性粒细胞93%,两肺底闻湿罗音,此肺已感染也。何不同施清热解毒之药?”曰:“中下二焦阳虚阴盛,寒凉入口,反致格拒而呕吐。至阴证化阳,热象已显方可用之。今则宜肌注西药抗生素。” 二诊:颧红大减,诸症稍安。前方去龙、牡,加甘草、当归、麻仁。 三、少阴厥证(呼吸衰竭) 一诊:陈左,年67。因发热咳嗽过服镇静药,遂致神昏睡深,四肢厥逆,皮肤湿冷,面色萎黄,口唇殷红而干,目红黑睛不和,痰多黄稠,溲赤量少,舌边红有齿印,苔黄腻根厚少津,脉弦数重按不足。阳气不通,四肢厥冷,此少阴见证也。中阴溜府,阴证回阳,则痰热交阻,邪干阳明,故舌红苔黄腻,口干少津,目赤溲赤,目中不了了,睛不和。《伤寒论》阳明三急下证云:“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少阴三急下证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且吴有性又以“舌白苔渐变黄苔,目赤小便赤红”、“四逆、脉厥、体厥之属于阳气郁内,不能四布于外者”为可下之证,则此独不得下乎?即处: 生川军10克(后下) 元明粉10克(冲) 枳实10克 丹皮10克 赤芍12克 桃仁10克 牛膝10克 川芎10克

文档评论(0)

yang4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32015152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