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高职版)(徐中玉)第七课 《移居》二首.doc

大学语文(高职版)(徐中玉)第七课 《移居》二首.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 案 首 页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次 时数 课型 新授课 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 移居(二首) 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 一、 认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色。体会诗作表现了作者移居后适意自得、愉悦舒畅的心情,也反映了作者与相邻之间淳朴、深厚的友谊。 二、 说明陶渊明诗的艺术特点与思想情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悟他所追慕的人生境界。二诗所写都是日常普通之事,语言平易、简单,然期中却蕴含着真笃的情谊、高洁的志趣,诗人高尚纯美的人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 欣赏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虚与实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写移居之乐,道生活哲理,叙事、写景与议论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是个语言真切自然,明白如话,却意蕴深厚,使人回味无穷。 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说明陶渊明诗的艺术特点与思想情感之间的有机联系,体悟他所追慕的人生境界。 难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积极面对挫折,改善性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具应用:图片、剪报等 讨论法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移 居》 1.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陶渊明性格产生的原因: 3.陶渊明的人生思考:4.陶渊明的主导思想5.陶渊明的田园诗6.陶渊明的友情生活 7.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 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经验、不足): 教 案 内 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重点环节 提 示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在他的笔下菊花成了高洁品质的象征,酒成了隐者消闲一生的伴侣,田园成了优美宁静的画卷,辞官成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谈。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他的名字写进了日韩等国的文学作品,他的名字成了千百年来骨气与隐者的代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魏晋最后一个风流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讲授新课 移居(二首) 1.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生于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就去世了。在重视门阀的社会里,陶家的地位无法与王、谢等士族相比,但又不同于寒门。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里度过少年时代,他常说因家贫而不得不出仕谋生,这固然是实情,但也不能排除一般士人具有的那种想要建功立业的动机。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后来江州召为主簿,他未就任。晋安帝隆安二年(398),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刺史桓玄幕。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这年冬因母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安帝元兴元年(402),桓玄以讨尚书令司马元显为名,举兵东下攻入京师。元兴二年(403)桓玄篡位,改国号曰楚。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讨伐桓玄,入建康,任镇军将军,掌握了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线希望。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馀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405),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馀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这次辞去县令的直接原因,据《宋书》本传记载:“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 辞彭泽令,是陶渊明一生前后两期的分界线。此前,他不断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要归隐,心情很矛盾。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到了晚年他贫病交加。宋文帝元嘉四年去世前写了一篇《自祭文》,文章最后说:“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这成为他的绝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