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超声波成像.ppt

  1. 1、本文档共1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5章超声波成像

第一节 超声波的物理性质 5.1.2 超声的基本物理量 (六)声阻抗 声阻抗(特性阻抗):对于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中的声波,介质中某点声压幅值Pm与振动质点速度幅值Vm之比,单位为瑞利(Kg·M-2·S-1)。 表征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时要受到阻碍,发生传播损耗。特别是在介质交界面上的超声传播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对一定频率f的声波来说,声阻抗Z只与介质的特性有关,决定于介质的ρ和c的乘积。Z为: Z=Pm/Vm= ρc 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Z。人体正常组织的Z的平均值约为1.5×105瑞利。 5.1.3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超声与其它波动一样,在介质中传播时,有几何光学和物理光学的特点。 超声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沿本身传播方向直线行进。 当超声波在非均匀介质中传播或从一种介质传到另一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Z不同,在其分界面上会发生反射,通过分界面后发生透射和折射,分界面两侧的Z决定入射超声的反射、透射、折射的比例。 超声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绕射、散射和干涉等现象。 5.1.3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一)反射 一束平面超声通过Z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大界面(界面宽度远大于声束的直径),且界面的尺寸远大于波长时,则在两介质的界面上产生反射。 入射超声的能量一部分被反射回第一介质中,形成反射波,波速不变。反射波的大小与Z的变化、介质声阻抗界面的几何尺寸以及超声波长λ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当介质Z界面远远大于λ时,两介质的Z差别越大,超声反射的强度也就越大;当反射界面的尺寸远小于λ时,就不产生反射。 如果分界面是曲面,平面波仍能产生反射。 1.声压反射系数 超声波垂直投射到两种不同的Z的介质界面时,不考虑超声吸收的情况下,声压反射系数rp为: 超声波以θ角投射到两种不同的Z的介质界面时,不考虑超声吸收的情况下,声压反射系数rp为: 5.1.3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声强反射系数 超声垂直投射到两种不同的Z的介质界面时,声强反射系数ri为: 超声波以θ角投射到两种不同的Z的介质界面时,在不考虑超声吸收的情况下,声强反射系数ri为: 5.1.4 超声多普勒现象 如当超声波入射到达血管内的红细胞时,作为超声波接收器的血液颗粒是运动着的,这时出现了第一次多普勒频移fd现象;而被红细胞散射的超声波返回到接收极时,作为散射体的红细胞相当于超声波的声源,它也是运动着的,就出现了第二次fd现象。 出现第二次多普勒频移时,相当于声源运动,接收器静止。 5.1.4 超声多普勒现象 出现第一次多普勒频移时,相当于声源静止,接收器运动, 出现第二次多普勒频移时,相当于声源运动,接收器静止, 5.1.4 超声多普勒现象 超声波在血液中的传播速度c 较大(约1570m/s),血液流速不大(人体静息时主动脉内血液的平均流速v约0.18~0.22m/s)。多普勒频移fd, 第二节 超声探测的物理基础 第三节 超声成像系统工作原理 第四节 超声多普勒成像系统 5.2.2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人体组织存在多重界面,且介质不均匀,超声脉冲在各个界面传播时发生多次反射,就可能使在给定周期内应该接收的回波信号,由于多次反射缩短了传播距离,使回波提前返回探头,接收回波信号在前一个周期内出现,形成一个周期内出现几个回波,造成图像混乱和模糊。实际采用Fp要比理论值小一些: 5.2.2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3.脉冲宽度: 指超声脉冲的持续时间τ 。 最小探测深度与脉冲宽度的关系密切。 探头发射超声、接收超声不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只有当探头发射脉冲停止以后,处于静止期间,才能进行接收。 当超声波从探头发射到被检测组织反射再被探头接收,需要经历时间。如果这个时间小于发射脉冲的持续时间,发射波将与反射波相重合,探头无法接收而被漏测。只有这个时间大于脉冲宽度τ ,发射脉冲与反射脉冲才可能被区分开。 5.2.2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超声脉冲在介质中行进的路程:Dmin=ct /2 实际最小探测深度要比上式理论计算值大数倍。 如果病灶处于Dmin内,反射信号在脉冲尚未发射完毕就已返回探头,因而无法接收而漏掉,所以最小探测深度以内的距离称为“盲区”。 为使盲区缩短,只有缩短脉冲宽度τ ,但使发射的超声能量减少,影响灵敏度。 在适当缩短τ的同时,提高超声频率,使能量不至于减少,既缩短盲区又不影响灵敏度。 5.2.2 超声脉冲回波成像原理 4.穿透深度 指超声诊断仪发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刘**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

相关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