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C患者的护理详解.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DIC患者的护理详解

DIC患者的护理 周晓琳 2012.5.12 一、定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 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凝血及纤溶系统被激活,导致机体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微循环障碍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病多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是临床急重症之一,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使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二、病因 ㈠感染性疾病 占DIC发病数的(31%~43%) 1. 细菌感染 革兰阴性菌感染 如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革兰阳性菌 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2. 病毒感染 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 3. 立克次体感染 斑疹伤寒等 4. 其他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㈡恶性肿瘤 1 占DIC发病数的(24%~34%) 2 常见者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胰腺癌等其他实体瘤 ㈢病理产科(4%~12%) 见羊水栓塞,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 ㈣手术及创伤(1%~5%)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前列腺、胰腺、子宫、及胎盘等可因手术及创伤的释放组织因子,诱发DIC。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骨折及蛇咬伤也易致DIC ㈤医源性感染(4%~8%)其发病率日趋增高,与药物、手术、放化疗及不正常的医疗操作有关 ㈥全身各系统疾病 恶性高血压 、肺心病、急性胰腺炎、血型不合输血 三、发病机制 DIC发生机制十分复杂,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血管内皮损伤和组织损伤,分别启动了内源性凝血途径和外源性凝血途径,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以凝血机能失常为主的病理生理改变。 1.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 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 2. 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 3. 血细胞大量破坏,释放促凝物质 4 外源性促凝物质入血 5 蛋白C缺乏或活性下降 6 纤溶活性改变 四、病理及病理生理 微血栓形成 微血栓形成是DIC的基本和特异性病理变化,其发生部位广乏,多见于肺,肾,脑,肝,心,肾上腺,胃肠道及皮肤粘膜等部位.主要为纤维蛋白血栓及纤维蛋白-血小板血栓. 凝血功能异常 1高凝期:为DIC的早期改变.2消耗性低凝期:出血倾向PT显著延长,血小板及多种凝血因子水平低下.此期持续时间较长,构成DIC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测异常.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多出现在DIC后期,但亦可在凝血激活的同时,甚至成为某些DIC的主要病理过程 微循环障碍 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血容量减少,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心功能受损等因素造成微循环障碍 五、临床表现 ㈠出血倾向 ㈡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㈢微血管性溶血 ㈣微血管栓塞 ㈤原发病的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发生率为84%~95%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 特点为自发性、 且较突然,仅少数为隐匿性。出血原因往往难以用原发病解释,出血范围和程度随病情轻重而不同, 多见于皮肤紫癜或瘀斑,注射部位出血不止,鼻或齿龈出血,伤口创面持续渗血。 其次为某些内脏出血,如喀血、呕血、血尿、便血、阴道出血,严重者可发生颅内出血。 此外产后子宫出血是产科DIC主要症状,出血量多少不一但多不凝固,手术创面渗血时妇科DIC主要症状 引起出血的原因是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被消耗,血液的凝固性降低;以及继发性纤溶增强,产生多量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抑制凝血 低血压、休克或微循环衰竭: 发生率约为30%~80%。为一过性或持续性血压下降,早期即出现肾、肺、大脑等器官功能不全,表现为面色苍白,肢体湿冷、少尿、呼吸困难、发绀及神智改变等。休克程度与出血量常不成比例。顽固性休克是DIC病情严重、预后不良的征兆。 DIC引起低血压、休克的基理于出血、凝血酶增多、继发纤溶、Ⅶ因子被激活等引起血量减少、血浆渗出、淤血、心输出量减少、血流缓慢、微循环灌流不足等有密切关系 微血管病性溶血: 约见于25%的患者, 急性溶血者表现为发热、腰背疼、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乏力等; 慢性溶血者可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DIC引起溶血的机理主要是血管内凝血所形成的纤维蛋白条状物,使微血管内径变窄、曲折;红细胞通过时遭到纤维蛋白的阻挡发生机械性损伤而破碎。此外红细胞接触损伤的血管内皮后易变形和破碎。因此外周血常出现变形红细胞和红细胞碎片 微血管栓塞: 微血管栓塞分布广泛,发生率为40%~70%。与弥漫性微血栓形成有关,可为浅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