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海洋甲壳类识别-虾类形态特征.ppt

3.1海洋甲壳类识别-虾类形态特征.ppt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洋生物识别

CONTENTS海洋甲壳类识别

CONTENTS虾类的形态特征

中国对虾身体:头胸部、腹部;头胸部13对附肢: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8对为颚足和步足;腹部附肢或有或无;呼吸器官鳃;排泄器官颚腺、绿腺。

中国对虾中国对虾以浮游生物等为食,属杂食性。是广温性及广盐性的甲壳动物,能够生活在低于10℃及高于30℃的海水中,适温是18~23℃,在产卵盛期的水温是13~18℃。对虾多接近海底洄游。中国对虾有自切与再生的能力,当遇敌害时,附肢可自基部折断,然后再长出遗失部分。幼虾的再生力更强。

全身由20个体节组成。身体分为2部分:前部为头胸部,共13个体节,即头部5节,胸部8节,分节不明显;后部为腹部,由7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最末的腹节称肛节或尾节。几丁质外骨骼,头胸甲,额剑,上缘生有7~11个短棘,下缘生有3~5个短棘。复眼1对,具柄头部附肢共5对:第1触角-司嗅觉、平衡及体前方的触觉

第2触角-司体两侧及体后的触觉大颚-可切碎食物,是主要的咀嚼器,分为门齿部与臼齿部小颚是抱持食物防止脱落的器官。第1小颚第2小颚外肢上有颚舟片,起颤动水流、利于呼吸的作用。胸部附肢共8对。3对颚足,为辅助食物入口的器官,与大颚及2对小颚共同组成口器。5对步足-前3对足的末端为钳状,称螯足,是防御、攻击、捕食器官;后2对步足呈爪状,为爬行器官。腹部附肢6对,是主要的游泳器官。缘生刚毛。

雌雄性的第1腹肢形态不同:雄性2内肢变为倒钟状交接器,雌性内肢极小,外肢发达。雄性第2腹肢的内侧生1个小形雄性附肢。第3、4、5腹肢形状相似,内、外肢均发达。第6腹肢称尾肢,基肢极短,内、外肢均宽大,与尾节合称尾扇,起舵的作用,司虾体的升降及游动方向改变,并可使身体迅速后退,以避敌害的袭击。中国对虾19对附肢,各体节上附肢的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基本上为双肢型,包括基肢、内肢和外肢。用于游泳的附肢,内、外肢均发达,呈叶片形;用于捕食及爬行的附肢则内肢发达,细长杆状;用于抱持或咀嚼食物生于口部的附肢,则基肢发达。

生殖与发育雌雄对虾的成熟期不同,雄虾当年成熟,雌虾须到第二年4、5月间成熟。雄虾将精荚送入雌虾的纳精囊内。第二年,雌虾性腺成熟,开始产卵,同时精子由精荚内排出并在水中受精。沉性卵。无节幼体,透明,不分节,红色眼点,自由游泳。蚤状幼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末分叉。糠虾幼体,头胸甲全部包住了头胸部,腹部出现了附肢,分节明显。仔虾。由受精卵发育到仔虾的一系列复杂变态的全过程约需20天左右,仔虾再经过14次或更多次的蜕皮后,便发育成幼虾。每蜕皮1次就变态1次,幼虾约经过18次蜕皮便发育成为成虾。

感谢聆听!Thanks!

文档评论(0)

学海无涯苦做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职业教育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