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1张PPT).pptx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1张PPT).pptx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课时;情境导入;作者简介;背景资料;读准字音;知识补充;新课讲解;整体感知;第一部分(1);新课讲解;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1.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3.举王阳明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4.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5.联系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探讨文章第13段的论述过程。;1.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3.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结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2课时;课前导读;自主学习;所举例??;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问题探究;2.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3.“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中“唯一”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4.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堂演讲;演讲小诀窍:

1.语气语调:平和,中速。用平直的语调表达严肃的观点、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尾处用升调、强调的语气表达出作者的号召和希望。

2.重音节奏:对于段落中的关联词、关键词要重读,读出作者阐述时的层次感,如“不但、而且、不论、还是、不能、也不能、应该重视、第一、第二”等词语;

3.表情体态:在讲到这些关键词时,可以配合一些手势。眼神要坚定,才能清楚传达作者对中国学生的希望和信心。;对比阅读;课堂小结;写作特点;2.多种论证方法有机结合。

(1)引用论证。如开头引用《大学》,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

(2)举例论证。如借王阳明“格”竹苦思,后因头痛而失败的事例,论述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3)对比论证。如本文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验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设计

文档评论(0)

云淡风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