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二).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牛顿第一定律(二)

——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谭小梅(大连开发区滨海学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的惯性,理解惯性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通过用惯性解释有关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二、教学设想:

本课题按照“列举现象,演示实验→概括总结,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性,借助视频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层层递进的解释,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三、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巩固复习旧知识: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提出问题: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为什么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列举生活现象、演示实验。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关于惯性概念的教学

1、从静止的物体中感受物体的惯性。

学生实验一: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最下面的一个,情况会怎样?

学生实验二:惯性演示仪(簧片把小球与支座之间的木片打出时,小球不会随木片飞出,而是落在支座上。)

2、从运动的物体中感受物体的惯性。

学生实验三:人沿竖直方向跳起,会落回原地,不会落到跳起点的西边。

由以上二步总结:物体的运动性质: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就叫惯性。(板书:惯性定义)

通过刚才的研究,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思考:物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强调:静止也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3、从不同运动状态的物体上感受物体的惯性。

学生实验四:倒胡椒粉、拖水杯观察水面情况。

4、从一切物体上感受物体的惯性。

学生交流、自我评价。

由以上四步总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板书)

强调:惯性和惯性定律不是一回事: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定律是物体由于具有惯性,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能保持的运动规律。

(三)从物理走向生活,关于惯性现象的教学

1、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试着解释惯性现象。

学生合作交流、播放视频、自我评价。教师总结惯性现象解释思路与方法。

2、关于惯性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教学。

动手操作:

问题1:现在,这里有一把锤子,锤头松了,如何将锤头紧套在锤柄上呢?要求学生到讲台上示范:如何将锤头紧套在锤柄上。

问题2:手中有两枚鸡蛋,一枚是生的,一枚是熟的,能否用所学知识,在不损坏鸡蛋的前提下,把它们区分开?

(四)采取一分为二的观点,辨证认识惯性作用的教学

自主学习: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惯性现象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请同学们自己看书自学课本105页最后一段,结合实际思考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五)总结评价,提出问题

请同学们对照三维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谈一谈学习体会和感悟,并提出新的问题。

(六)实例分析,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运动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和重点问题,设计教学程序,步步深入,环环紧扣,起点低,跨度大,课堂容量较大,对教材的内容有所突破,力图使学生在理解惯性概念的基础上,思维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文档评论(0)

Lancyali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