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反思(5篇).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篇)

1、教学导入富于诗意,略有创意。我把个人对李白的理解

与解读作为切入点,制造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向往和激情。

2、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我用课堂生成提升阅读

教学,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理性精神,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三“

维”目标。

3、运用联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古诗,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

较大的信息输入,先从大体上感知,然后运用在课堂上得到的阅

读经验去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能更

深入地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

4、这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在导入之后没有照顾到学

生已经具有的阅读热情,没有给机会展示、交流他们在预*时自

己获得的阅读体验。在具体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没有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在被任务驱使,为环节所困,过多考虑

教学的形式,因而学生的活动甚少,这是新课堂之大忌。总之,

联读“”是一种尝试,理论支撑不够,实践经验也缺乏,课堂就显

得力不从心。

饮酒行路难教学反思范例八对于引读环节我原来的设置是

繁琐的讲解,结果占用了学生朗读和赏析的时间。后来我采用引

设置问题导入想讲的诗句,然后采用追问和感情朗读

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情感。如这首诗的教学中我主要提了

如下几个问题朋友为李白饯行的酒宴是否丰盛,从哪两句诗可“

以看出来?”“面对酒宴,李白有何举动,从中可看出李白的心情

如何?”“苦闷彷徨之余诗人想起了两个历史故事,哪两句诗引用

了这两个历史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李白为

什么引用这两个故事?”,教师简洁引读、乘胜“”追问,学生或脱

口而出,或短暂思考,或自行商量,课堂呈现出自然、活泼、节

奏明快,我似乎听到学生的思维在拔节长高。

《饮酒》教学反思

仅仅接触吟诵几个月的时间,对其抱有极大的敬畏态度,虽

然明知才疏学浅,却志不敢已,所以决定试验。

在两个多月的教学实验中,在和同组老师与吟诵专家的不断

交流中,我明确了一个问题:吟诵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我看来是

必要的教学古诗的手段。也就是说,它不是学*的目的,是为了达

到目的而实行的一种方法。只是在我看来它是必要的方法。

在初中阶段,教学古诗的目的,在我看来首先是要让学生背

诵、默写,这是底线。进而理解诗歌表现的.情怀,这是难点。最

后,能用准确的形式表现出诗歌的情怀,以此最终达到修身的目

的,这是高标准要求。而吟诵,是助于达到这三个目的的最有效

的方法。

*仄的知识,掌握诗歌的

诵读方法,也就了解了诗歌的基本韵律。长久的在这样的*惯下

诵读,既是符合了*古诗的基本诵读方法,也能够领会诗歌的基

本创作规律,调理了思维,自然易于记忆和背诵。如果采用吟唱

(不等同于唱歌)的方法,加以简单的旋律,则给背诵带来了美妙

的享受之感,更利于记忆。

在这节课上,师生一同诵读,诵读加吟诵的遍数达到十几回,

在下课前,全班都可以流畅地背诵出全诗。并且在强调个别字的

书写后,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做到当堂默写准确无误。这是一首

50个字的诗歌,当堂达到这个效果不能算简单,应该感谢吟诵的

保驾护航。

背诵默写,还仅仅是学*诗歌的第一步。理解诗意才是教学

的难点。我们从诗人选取的形象入手分析诗歌,是一种常见的方

法。无论是西方的诗歌研究还是*古代诗话也大都是如此分析的。

只是,古人在诗歌教学中确实是使用吟诵的方式的,老先生给学

生做吟诵示范(往往三遍),已达到正音识字以及理解的目的。我

们今天的古诗教学当然是不能完全复制古代的教学模式的。但是

我们该反思一千多年来的教学的科学之处,介入*的方式来教*的

文学。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科学之处就在于:诗人创作的时候是

用吟诵的方式创作的,所以我们不用吟诵的方式来讲解只怕会谬

之千里。

?我想的是,介入音韵学的

知识。诗歌借助形象表现情感当然是没错的,只是我们只看内容

而不管音韵的形式,总会在理解上有所偏差。正如我曾经在一节

课上,问学生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怀,几

个学生起立回答的都是“悲凉”。学生的答案是有证据支撑的

文档评论(0)

199****27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