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诗源流及心理根源.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登高诗源流及心理根源

摘要:登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项重大题材和命题,其源流至早可归溯到“登高而叙”的诗经及“登高言志”的儒家传统,登高而赋更折射出中国传统诗人不同的心理情感。

关键词:登高源流心理根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9(b)-0093-01

1登高言志的儒家传统

登高而必言志的传统最早可归溯到孔子,《孟子?尽心》赞孔子之志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秦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此后,这一主题在历代诗文中不断重现。《韩诗外传》卷七第二十五章中记载,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在旁跟从。孔子对他们说:“君子登高必斌。小子愿者何,言其愿。丘将启汝。”子路回答:“由愿奋长软,荡三军,乳虎在后,仇敌在前,蠡跃蛟奋,进救两国之患。”孔子评价道:“勇士哉!”子贡回答:“两国构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赐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旅,解两国之难。用赐者存,不用赐者亡。”孔子评价道:“辩士哉!”……颜渊回答:“愿得小国而相之。主以道制,臣以德化,君巨同心,外内相应。列国诸侯,英不从义向风,壮者趋而进,老者扶而至。教行乎百性,德施乎四蛮,英不释兵,辐辏乎四门。……言仁义者赏,言战斗者死。则由何进而救?赐何难之解?”孔子评价道:“圣士哉!大人出,小人匿。圣者起,贤者伏。回与执政,则由、赐焉施其能哉!”这一情境在后来在《说苑?指武》、《孔子家语?致思》中反复出现。孔子在此所说“登高而赋”的用意何在呢?是为了引出弟子之志。子路、子贡与颜回,被孔子称为“勇士”、“辩士”与“圣士”,他们表达了三种不同志向,也显示了三种不同性格。因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传统思想对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重要塑造作用,登高被孔子赋予了文学上的价值[1]。

当然在孔子之前的《诗经》中,也涉及到对登高行为的描述,《诗经》305篇中,涉及到登高或登临的诗篇就将近10篇。如《卫风?氓》中的诗句:“乘彼垸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但对于登高之后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情感毫无涉及,只能说是登高诗的起步阶段。

从孔子的“登高必赋”到魏晋时期“建安七子之首”王粲的《登楼赋》到唐代杜甫的巅峰诗作《登高》及之后的宋明清,登高创作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频频出现,几乎每个著名诗人都有登高题材的创作。古人之所以喜欢登高,细究其原因,无非是赏景、习俗及远眺思乡怀念亲友等,各有所思所感,大多数人都会被眼前的种种景象所触动,神思飞扬。

2“登高兴悲”的心理根源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里说道:“登高则情满于山”,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有其特有的情感蕴含和深层的文化心理。对于中国文人来说他们的心理总是呈现悲观的想法。这在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下深受影响,导致文人都太过于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造成了过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到达了临界点,古代诗人就要选取释放压力的途径,而登高则是一种既有文化传统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释压活动,而人们也往往把“登高能赋”、“临波咏诗”作为衡量自身创作才能的标准。在诗人的眼中,万事万物都因诗人主观感受的变化,而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在这种文人悲观敏感的心态影响下,那种见落日而思故乡,闻寒蝉而悲岁暮,觉秋风而叹余生的人文心态,成为中国文人心理最普遍的特点之一,正是这个特点造成登高诗主题难脱悲愁之音的一个重要原因[2]。从客观方面来说,我国疆土辽阔,古代交通工具落后,战乱天灾频繁以及游学求宦等因素,也是使游子萌发思乡的离愁的一个原因。

(1)每当登临高处,举目远眺,念天地亘古,万物悠悠,自然永恒,而人类的生命与之相比,确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若干年过后,有谁沿着自己的足迹,欣赏无限江山,又有谁记得曾经的自己呢?

当诗人登高所见自然之景的变化对诗人的心灵有所触及时,就会抒发对人生、社会、历史等感慨,随之就有了蔚为大观的登高之作了。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每当登临高处,回顾四野,天地苍茫辽阔,然而作为个体的人与之相比,却渺小犹如沧海之一粟。广袤无际的空间与蜉蝣一般存在的个体,不由心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力量微薄的悲叹。

登高的心理动因之一是有意识地排遣忧愁和不适。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的旅途上充斥着忧愁与失意。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的就是登高遣忧寄愁的情怀。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南

文档评论(0)

niupai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