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夜叉国》地名方位及相关问题探讨.doc

《聊斋志异•夜叉国》地名方位及相关问题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聊斋志异·夜叉国》地名方位及相关问题探讨

依据文献的记载和文本的事实,《聊斋志异》中的夜叉国应该在交州以北。对于主人公徐氏家乡是交州还是胶州的两个不同的版本,我们倾向于前者,但无论是哪一个,都不影响对夜叉国方位的基本判定。有的学者把夜叉国和鲁滨逊岛定位于南海诸岛,是缺少说服力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学作品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这种尝试应该建立在尊重文本事实的基础之上。无论是基于对于作品准确、深入的理解,还是基于文化人类学新范式的建立,对文本事实的任何误解或曲解,都会对分析的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聊斋志异》;夜叉国;方位;鲁滨逊岛;文化人类学

《夜叉国》记述了一位徐姓商人泛海为贾,被大风吹至夜叉国,后被迫与女夜叉成婚并生子育女,历尽磨难,终于携一家人逃离夜叉国、回到家乡,妻子儿女为国效力,最后荣华富贵的故事。故事背景广阔,想象丰富,情节生动曲折,在文学上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夜叉国》中的夜叉不同于神话传说和佛教故事中半神半鬼的夜叉,他们似兽实人,有自己的首领、有自己的语言,狩猎为生,其行为举止、社会结构形式深深打上了人类社会的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茹毛饮血的原始阶段,因此在文化人类学上也具有一定的意义。但对于夜叉国的方位和与其有关的其他问题,学界观点不一。本文主要从文本的角度,以作品本身的叙述为依据,辅佐于典籍、史料的证据,略陈浅见。

一、夜叉国的方位

有的学者认为:“从《夜叉国》描述夜叉语言、行为方式、心理情感等综观,他们也无疑是中国大陆东南、南洋环海诸岛土著居民。”[1]100笔者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作品中的夜叉国不是在中国大陆以南的南洋诸岛上,夜叉也不是生活在这些岛上的土著居民。夜叉国应该位于主人公徐氏家乡(交州或是胶州)东北方向的某一个岛上,国中的所谓夜叉很可能是生活在这个岛上的一支非蒙古利亚的族群。

(一)书面文献中关于夜叉和夜叉国的记载

蒲松龄并非自己杜撰了夜叉国,夜叉国的名称在古代的文献中多有提及,他所描写的夜叉们的形貌特征和生活习俗应该是有所本照的,这些文献主要有这样三个来源:佛经故事、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佛教、文学、历史典籍的记述与《夜叉国》细节描写在许多方面相似,表明这些佛经故事和古代典籍为蒲松龄描述夜叉的形貌和生活提供了素材,为设计情节和确立夜叉国的方位提供了依据。在佛教经典中,夜叉指一种形象凶恶的鬼,列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唐代以后有时也用来指我国周边原始部落的土著居民。这种对夜叉的描绘,无疑为蒲松龄夜叉形貌的刻画勾勒了基本的轮廓,而佛教故事中某些片段也为蒲松龄编织故事情节提供了素材,《夜叉国》中徐某被强迫与母夜叉婚配,可能来自于佛教典籍中母夜叉擒捉男人为夫的故事。我国古代的文学,尤其是一些神话、志怪和笔记小说,对蒲松龄的影响更大;而历史典籍材料则为蒲松龄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依据。蒲松龄在创作上从《山海经》《搜神记》《酉阳杂俎》等吸取了丰厚的营养自不必说,有两本书可能跟《夜叉国》的创作有着直接的关系:东晋王嘉《拾遗记》写到泥离国,对其居民的形貌和生活习惯有所描述,说他们“牙出于唇,……居于深穴,其寿不可测也”[2]113。唐代杜佑《通典》对夜叉国的位置和其国居民状况有如下描述:“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3]1084

把这两本书跟《夜叉国》做比较,有两点需要关注:第一,《聊斋志异》中对夜叉形貌和生活习性的描写与这些典籍的记载比较一致,从这些记载中我们能看到夜叉的影子。泥离国的居民是“居于深穴”,《夜叉国》里的夜叉也是住在洞穴之中,徐某刚一登岛“见两崖皆洞口,密如蜂房;内隐有人声”*本文所引《聊斋志异》原文均出自朱其铠主编《全本新注〈聊斋志异〉》,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蒲松龄笔下夜叉的形貌特征,身材高大,身体强壮,孔武有力,更加符合《拾遗记》和《通典》的记载。尤其是三者都突出了对于牙齿的描述,《拾遗记》是“牙出于唇”,《通典》是“皆豕牙翘出”,《夜叉国》是“牙森列戟,目闪双灯”。尽管语言表述不一样,但都强调了牙齿长大、锋利。就是说,蒲松龄对于夜叉形象的刻画及生活习惯的描述,应该是参考了《拾遗记》《通典》等书。第二,泥离国、流鬼国等的地理位置,都是在中国的北部。有人考证《通典》中的流鬼国就是《拾遗记》中的泥离国,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根据《通典》的记载夜叉国又在流鬼国以北,因此,所谓的夜叉当为今天的楚可奇人。这种说法未必准确,但蒲松龄在作品中设计夜叉国的方位,受到这些文献的影响是完全可能的,蒲松龄笔下的夜叉国是一个少数民族的部落是基本可以确定的,其位置当在徐某家乡偏东北方向的某个海岛上。

关于夜叉国的记述,唐代还有一部典籍——刘恂的《岭表录异》,此书又叫做《岭南录异》,被收入宋代李昉等人编的《太

文档评论(0)

jiandedaxi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